本版主持:「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當古代貪官們大魚大肉的時候,亦有清官克己奉公,潔身自好,上一期我們聊了歷史上臭名昭彰的貪官,這次就來說說流芳千古的清官。他們不僅拒收禮物,家無餘資,就連為母親祝壽買兩斤肉,亦能成為一時奇談。
包拯

在民眾心中是明鏡高懸執法如山的象徵。他出生在一個官宦人家,二十八歲就考中了進士,包拯為人十分忠孝,直到三十六歲父母亡故守喪期滿之後才出任朝廷官職,由於在任期間成績斐然,善於斷案,因此不久之後便升任端州知州,受到了朝廷的重視。
當時端州出產一種名硯,是朝廷欽定的貢品,以往在端州任職的知州,總要在上貢朝廷的端硯數目之外,再多加幾倍,作為賄賂京官的本錢。包拯上任之後,一改陋習,決不多收一塊。離任時,就連他平時在公堂上用過的端硯,也造冊上交了。據說,包拯升任離開端州時,他的船在羚羊峽口遇到一陣奇怪的大風雨,他親自下艙檢查,發現船艙裏私藏了一塊端硯,這是當地百姓悄悄送給他的。包拯一言不發,將那塊名貴的端硯丟入江心。民間傳說,那裏有一個名叫 「墨硯沙」的沙洲,就是當年包公擲端硯的遺跡。
海瑞

以清廉舉世聞名,絕對真實,而且清澈見底,清得不能再清。他在當淳安知縣時,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有一次,海瑞給母親賀壽,買了兩斤豬肉,這本是一般人再普通不過的事,但發生在海瑞身上,卻不尋常。浙江總督胡宗憲知道後,四處跟別人說: 「昨天聽說海縣令為老母祝壽,買了二斤肉啊。」這件事還很快傳到京城,竟成了一時奇聞,可見海瑞的清廉已經到了無以復加到了什麼程度。
海瑞不僅清廉,而且還不畏權勢,胡宗憲的兒子在海瑞的地盤上胡作非為,海瑞不僅把他打了一頓,而且還理直氣壯的寫信通知胡宗憲,胡宗憲雖然有脾氣,但是一想到海瑞的性格還是忍了,後來海瑞看不慣嘉靖皇帝在宮中不理政務,只知道煉丹修仙,直接把皇帝罵了,要不是海瑞人緣還不錯,早就被皇帝砍了。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于謙

字廷益,明代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與岳飛、張蒼水並稱 「西湖三傑」。他為官清廉,關心百姓,不畏強暴,剛正不阿。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圍攻北京,在國家危難之際,他任兵部尚書,主持軍事,成為 「救時宰相」。此後一直主持朝政。天順元年(1457年), 「守門之變」後被害。
于謙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業業,不貪私利,將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間,深為後人稱頌。當時,官場腐敗,賄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後太監王振把持朝政,勾結內外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進京,必須饋送重金厚禮,否則後果難堪。然而于謙一身正氣,決不隨波逐流。他每次進京,只帶隨身行裝。好心人怕他遭殃,勸說: 「你不帶金銀入京,也應帶點土特產品送一送啊!」他舉起袖子笑笑說: 「我帶有兩袖清風!」于謙身居兵部尚書大任後, 「口不言功」,「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 「所居僅蔽風雨」,常被 「錯認野人家」。他曾作詩形容他的床 「小小繩床足不伸,多年蚊帳半生塵」。他遭誣諂被殺,抄家時,竟 「家無餘資」。抄家者見正屋緊閉,還上了鎖,認為必是錢財藏其內,打開一看,裏面只有一個木箱子,箱子裏放着明代宗賜給他的蟒袍和尚方寶劍。直到死,于謙也從來沒有穿過這身象徵無上榮耀的蟒袍,用過一次代表最高特權尚方寶劍。于謙一生,正如他十多歲時寫的《石灰吟》一樣高潔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