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談公德心

《公德心》是筆者小學年代常見的課文內容和作文題材,但卻是一個永遠不會封塵的硬道理。廿多年前的「公德心」或只涵蓋 「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亂丟垃圾、咳嗽用手帕掩蓋口鼻、乘搭交通工具排隊」,如今,這些美德已成為習慣,潛移默化,根深柢固。

隨着生活習慣和文化, 「公德心」的 「涵蓋範圍」似乎增加了,然而,出發點是一樣的——是從他人公益作考慮。

大家也曾遇到類似情況,煙民在狹窄的行人道手拿着香煙或吞雲吐霧「漫步」,迫使你 「硬食」二手煙;路人聚精會神在行人道上 「漫步」玩手機遊戲,阻礙其他路人前進;商販佔用行人路;被樓宇的冷氣機滴下的水濺濕;被迫 「參加」正在高談闊論的巴士乘客的 「電話會議」;排隊候車時被他人插隊。冷氣機滴水及在食肆吸煙等更已牴觸相關法例,但其實公德心的精神主要靠自律而非法律規範,也要將心比己,才恆之有效。

沒了 「公德」,恐怕 「私德」也好不了那裏去。公德心需從小培養,透過家長的身教、透過朋輩相互影響、透過德育課程和課堂外的灌輸,更能令小孩明瞭推己及人的精神,公德才能承傳成為習慣和文化。

最近看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學有學生粗言辱華,證明公德與教育無關,純粹是個人修行。勸諫一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朱家健: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