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學業永遠是家長關心的焦點,不少家長更是為子女學業而費盡苦心。如果子女有厭學情緒,家長更會驚慌失措、焦慮萬分。其實,厭學並非 「不治之症」,家長可以嘗試以下五種做法,相信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常講「威水史」*
讓孩子列舉自己學習上的優勢與長處,並多讓孩子講講自己學業上的「威水史」,如考試測驗成績名列前茅、默書取得好成績,甚至是上課時回答問題得到老師讚許等。這樣可以讓孩子想起自己曾經擁有過的「輝煌」,能幫助孩子樹立學習信心,從而喚起他們心裏的自我向上意識。
*創建發揮其特長的舞台*
製造機會讓孩子發揮所長,如多鼓勵孩子參加「合唱團」,「朗誦班」、「體育競賽」等課外活動,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各方面的才能得到發揮,繼而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感受成功的喜悅。這樣他們的厭學情緒就會逐步消除。
*忌以分數論成敗*
不少家長都愛拿子女和一些成績好的同學作比較,以為這樣會激勵子女上進,殊不知這種行為有可能導致子女厭惡學習。因此,家長切忌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做比較,只要子女稍有進步,就應該明確表示讚賞,或給予獎勵,這樣孩子才不會對學習感到厭惡和恐懼,而且會變得愛和父母交流,更加自信和活潑。
*讓小朋友感受到關愛*
師生關係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當師生關係融洽,學生會覺得老師喜歡他、欣賞他,這樣學起來也就會很有熱情。同樣,家長也不要動輒就拿出家長的「權威」,一味地責罵和苛求,而是要經常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耐心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鼓勵孩子進步,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厭學情緒中走出來。
*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子女(尤其是中小學生)因厭學而出現抗拒上學等情況,那家長就有必要尋求醫生或社工的幫助。首要是要弄清楚導致孩子不願上學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家長亦應主動向醫生或社工請教正確的管教方法,不斷
改善與孩子相處與溝通的方式,促進親子關係。
厭學四大誤區家長莫亂闖
很多家長都會把厭學的原因歸咎於子女,以為是孩子無心向學。其實,家長的不當行為也會令子女產生厭學情緒,尤其以下「四大誤區」家長要尤其注意,千萬不要誤闖,以免適得其反。
X一味實行高壓政策。向孩子灌輸學習的重要性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整天嘮叨要子女「好好學習」,就容易讓孩子、尤其是讀高小以上的子女產生叛逆心理,覺得學習是個負擔,不願繼續學。
X期望值過高。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週未和假期都不休息,而是陪孩子參加報讀各種課外活動。這容易使孩子心理、身體上的壓力大大增加,隨時會出現厭學等負面情緒。
X過分溺愛。有些家長喜歡陪讀,這容易造成孩子依賴,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體驗不到獨立解決問題後的成功快感,自然會產生厭學情緒。
X對孩子學習知識的目的定向有偏頗。有些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掃街」這類話。其實這會導致孩子學習的功利性過於強烈,體驗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繼而厭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