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用這句詩形容貴州被稱為梵天淨土的梵淨山,再合適不過了。炎炎夏日,當各地溫度高達三、四十度時,梵淨山依然保持着25度左右,像是一片與世隔絕的仙地。最近,梵淨山成功申遺,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令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的神奇。今日小編就奉上一份 「佛系攻略」 ,大家閒暇時去一趟梵淨山,撇開世俗煩惱,回歸自然的寧靜。
2018年7月2日,在麥納麥召開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銅仁梵淨山獲表決通過,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梵淨山成為我國第53處世界遺產、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自然遺產總數超越之前並列的澳洲和美國,獨居世界第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為:梵淨山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第十條(生物多樣性)標準,展現和保存了中亞熱帶孤島山嶽生態系統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
梵淨山海拔2572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大自然造就了梵淨山的奇異風光,而佛教則揚名了梵淨山的靈山秀水。在明朝萬曆以前,梵淨山作為 「彌勒道場」,早已聲名遠播。與普賢菩薩道場的峨眉山、文殊菩薩道場的五台山、觀音菩薩道場的普陀山以及地藏菩薩道場的九華山並列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
承恩寺:世界上最險峻的寺院之一
承恩寺原名上茶殿,是梵淨山的金頂正殿,始建於明初,由明高僧妙玄長老開山,清時由隆參法師重修,光緒帝封為 「敕賜承恩寺」,至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承恩寺原主體建築佔地1250平方米,築有石牆環繞,坐北向南。分為前、後兩院,兩院之間有拱形石門通連。前院房舍列在左右兩邊,相互對排,左右各有房6間,共12間。2009年在原址重建,靈普法師率眾熏修,復建道場。
神奇的自然景觀:萬米睡佛
從棉絮嶺,可以看到梵淨山一大奇觀—萬米睡佛。該佛呈現北東至西南走向,以一組雄偉的造山之勢,莽莽起伏,蜿蜒數里,盡顯真佛之身。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 「五福臨門」,且長達萬米,極像大肚彌勒,為世界之最,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淨山稱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
天象奇觀:佛光幻影
佛光幻影是梵淨山特有的天香奇觀,每逢雨後初晴的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在與太陽相對的雲霧中出現五彩光環,中嵌人影,人動影動。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濃霧中還會出現比人高大數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
梵淨山自成為彌勒道場以後,佛教大興,創修寺廟,建製庵堂成風。歷史上梵淨山數百平方公里的區域布滿寺廟,僅梵淨山主峰山麓就有 「四十八大腳庵」。上山的四條主路各有一朝廷封賜的皇庵,東有天馬寺,南有坎梅寺,西有護國寺,北有天慶寺,統稱 「四大皇庵」。梵淨山佛教在明朝最為興盛,據說這與李太后有其深厚的因緣。傳說在明朝,李太后親居此山修行,且重以銅鑄釋迦、彌勒佛像各一尊,置於金頂之上的釋迦殿與彌勒殿,更添金頂佛光。
萬曆皇帝母親於此 「肉體成聖,白日飛升」
據傳,明萬曆年間,神宗皇帝朱翊第九個妃子(人稱九皇娘)因避禍攜皇子從京城來到梵淨山削髮為尼。她在修行期間,濟困扶危,愛老憐幼,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修成正果, 「肉身成聖,白日飛升」的傳說至今在梵淨山下流傳。
從金頂險峻的寺院,到自然形成的萬米卧佛,從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到民間神奇的故事傳說,這座佛教名山,是否已經讓你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