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請人難 輸入外勞是否可行?

本港全面復常,加上近年不少人移民,以致近期各行各業出現「請人難」的情況。立法會日前就以大比數通過「加快輸入人力,補充本港勞動力」的無約束力議案。不過,勞資雙方就輸入外勞仍有較大分歧,引發激烈辯論。

業界:不輸入外勞看不到其他方法

有關議案是由自由黨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提出,旨在促請政府「全面」、「盡快」為各行各業輸入人手,包括推出「輸入大灣區人力計劃」,讓獲批工作簽註來港的大灣區內地城市居民即日往返兩地工作和居住。經過4個小時、32位議員參與辯論,議案及修正案最終獲65票支持而通過,9票反對來自工聯會和勞聯,另有4名議員投棄權票。從投票結果來看,勞方對輸入外勞有所保留。

工聯會早前曾公布一項調查,9,000名受訪會員中,六成(60.7%)表示行業有缺人情況,主要原因是「人工低、福利差」(51.2%),其次是工作條件差(41.5%)及沒有晉升前景(31.1%)。工聯會認為,結果反映出現「有工無人做」情況,主要癥結在於薪酬待遇及工作條件欠佳。

但邵家輝指,「加人工也請不到人」,各行各業都出現人手短缺和招聘困難,航運交通界缺十萬人,飲食界缺四萬人,零售界缺三、四萬人,IT、會計、旅遊更不用說。他認為,縱使失業率下降至3.3%的「全民就業」水平,但就業市場仍深陷「人手荒」,若不輸入外勞,看不到有其他方法。

工聯會:人力資源足夠「好工一定有人做」

工聯會勞工界立法會議員梁子穎相信,本港人力資源足夠,只是未有進入勞工市場,應該加人工、改善福利。

工聯會理事長、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黃國直言,商界反映增加20%到30%工資都難以聘請人手,但「好工一定有人做」,增加薪金但同時增加工作量不能吸引人,合理工作強度、安全工作環境才是基本要求。黃國又指,本港勞動人口參與率對比鄰近國家或地區屬偏低,若充份發掘勞動力,就可增加勞動人手。

翻查資料,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只有58.1%,確實低於鄰近的台灣(59.1%)、韓國(62.67%)和澳門(68.5%)等地,而女性勞動參與率更只有52.8%,比「男權主義」盛行的韓國(53.3%)更低。由此,社會上亦有聲音認為,政府在適當、有規範的輸入人才政策之外,同時要鼓勵市民就業,推動更多例如兒童託管服務、彈性工作制等家庭友善政策,並改善勞工待遇,令更多市民願意投入勞動市場,本港的生產活動才會更有活力。

飲食業:餐廳總數超疫前 人手追不上

飲食業長期面對人手短缺的問題,加上年輕人入行意慾低,令業界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表示,隨著復常,過去一年新店開了很多,目前的餐廳總數更比疫情前多,但人手卻遠遠追不上,行業人手短缺嚴重。

黃家和指出,疫情前業界聘用26萬員工,經濟好的時候,甚至聘用超過28萬人,但疫情間有不少餐廳結業,人才流失,很多從業員轉行任保安,甚至已退休或移民,目前業界只有20萬人。「近期生意較為好轉,但我們卻很難請到足夠人手,工資不斷上漲,甚至已遠超最低工資水平,但仍然請不到人,無論任何崗位都缺人。」

黃家和表示,業界一直希望可循不同途徑招聘人手,例如吸收女性及年青人入行,但這也要政府推行相關政策配合,另一個方法就是引入內地或海外勞工。

黃家和認為,香港當前面臨勞動力短缺是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在勞動力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除了引入外勞,也可從根本性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即考慮增加每天從內地移居香港人士的配額,從目前每天的150個增加至300個。「新移民也可針對性對一些從事某行業的人士申請,不一定只限制優才或技術與科技人才,社會需平衡發展,基層人士是不可缺少的。」

▲ 飲食業長期面對人手短缺的問題

旅遊業:員工不足 影響接待力

有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早前發布就業展望調查顯示, 85%受訪本地僱主面對人手短缺問題,其中旅遊業最少欠缺三成人手。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指出,復常後旅客大增,旅遊業要大量人手才可恢復原狀。

姚柏良坦言,旅遊業不論是酒店、航空、旅行社、旅遊巴或跨境運輸,都飽受人手不足的困擾。其中,對比疫情前,酒店業流失近三成,即近1.2萬名全職員工。隨著疫後復常,旅客重臨,由於人手跟不上,有不少酒店有房間都不敢用盡。目前,大部份旅行社的人手,只及疫情前的一半,無可避免地影響到接待能力。

姚柏良認為,「請人難」已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樽頸,尤其是旅遊業作為最遲復甦的服務性行業,很多前線崗位都難吸引新人入行,疫情下轉行已久的舊人又較少回頭,「現在請人不是人工的問題,而是無人做的問題。」

面對人才荒,姚柏良認為輸入外勞是最可行的做法。

「隔離的澳門就善用同珠海的緊密關係,協助緩解當地的勞動力不足問題。澳門約45萬的勞動人口中,有15萬是輸入勞工,當中有7.5萬為外地居住,即日來回澳門工作。澳門的酒店業,是外勞的主要用家,2018年,酒店的員工有5.2萬人,當中大概有3萬人是輸入勞工,對澳門的酒店及娛樂發展非常重要。」

姚柏良認為,香港亦可效法澳門,從大灣區輸入外勞,由於交通和口岸的完善,大灣區外勞甚至可即日來回,不用留宿香港,可避免推升本港的租金。

▲姚柏良指旅遊業人手跟不上復甦步伐

人手荒重災行業有望輸入外勞

特首李家超在去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指出,本港多個行業正面對人力短缺問題,相關政策局會聽取業界意見,並因應不同行業情況提出解決方案,例如勞工及福利局在今年推出特別計劃,適度容許輸入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護理員、放寬輸入護理員的比例和精簡申請審批程序,協助業界提升服務質素。

人手荒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近日表示,將針對明顯人力不足的行業積極考慮輸入勞工,當中包括建造業及運輸業兩大重災區。

有消息指,政府擬設立專責小組,讓建造業在毋須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下輸入外勞,最快下半年實施。政府回應指,若有「特別計劃」將參考現時院舍輸入護理員的做法。發展局則指,正參考建造業議會早前發表的人力預測報告數據,制定應對策略,當中包括因應需要引入非本地資源。據悉,當局亦正考慮是否擴至飲食業及旅遊業。

▲建造業是人建造業是人手荒重災區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