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 VS 共存 本港抗疫何去何從?

新冠疫情持續超過一年,抗疫疲勞及經濟民生等多重問題下,一些國家及地區的抗疫目標逐漸發生改變,由「清零」轉向群體免疫、尋求與病毒共存。在本港,是「清零」還是「共存」,上至政府、醫學專家,下至民間均各執一詞,想法不同。

兩位醫學專家近日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均認為,以本港實際疫苗接種、經濟承受能力等情況來看,「清零」目標更為適宜,若貿然借鑑部分國家與病毒共存的方式,將導致災難性爆發,後果不可預計。

部分國家與病毒共存

距離新冠疫情首次出現的18個月後,亞洲、歐洲和美洲的一些政府正在鼓勵人們回歸日常節奏,並過渡到新的常態,地鐵、辦公室、餐廳和機場再次人滿為患。人們的信念越來越一致:我們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

譬如,英國已經取消了幾乎所有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德國允許接種疫苗的人出行無需隔離;意大利戶外佩戴口罩的規定大多已經取消;新加坡亦將防疫策略轉為「堅強抗疫社會」,新港兩地討論多時的「航空旅遊氣泡」正式告吹,港府認為兩地防疫策略存在差異,決定不再就旅遊氣泡作進一步討論。

歐洲國家曾採取封城,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數月已經達到市民忍耐極限。因此迫於國內政治、經濟等壓力,加之已具較高自然感染率及疫苗覆蓋率,開始放棄嚴謹的防守。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這也是因為一些歐美國家根本無法做到「清零」,因此無從選擇地決定與病毒共存。

與之對比的是,本港的防疫策略仍堅定地將目標訂在「清零」。

然而,當歐美國家放棄防疫嚴守策略後,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及輸出,從而令全球疫情進一步惡化,亦威脅本港。在這一情形下,梁子超相信,外防輸入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絕不能鬆懈,這直接決定了本港是否會面臨第五波疫情。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副會長唐繼昇亦認為,本港現時疫情受控,但本地「清零」的情況短暫而脆弱,必須在外防輸入方面足夠謹慎。

▲本港防疫策略仍堅定地將目標訂在「清零」

本港實際情況更適合清零目標

唐繼昇指出,歐美國家設計與病毒共存方案時,有一前提條件,即疫苗覆蓋率達總人口的七成,形成免疫屏障。

顯而易見的是,踐行與共存論的地區相應疫情受控情況都較差。「因為與病毒共存等於不再有防疫意識。」防疫策略的放鬆必然導致疫情的大規模爆發,這一時候便需要依賴強大的經濟實力、醫療資源來支持,唐繼昇直言,美國正是走這條路,「但它是超級經濟強國,它能夠付得起這個代價。」

唐繼昇認為,本港現時疫情控制得非常好,「清零」目標亦清晰而切實,沒有任何理由學習西方國家與病毒共存,這一目標過低,造成的後果亦相當嚴重,「若每日確診及死亡數字像美國一樣,不論是從經濟,還是從醫療資源等方面看,本港都沒有能力去承擔這個後果。」

儘管梁子超認為難以評價「清零」和與病毒共存那個更好,需視乎有關地區的疫苗覆蓋率、變種病毒疫苗的研發速度是否可以追得上病毒擴散速度,以及是否有足夠的經濟、醫療保障。但對於本港是否適用於與病毒共存,他也持保守態度。

根據政府公佈的數字,截至8月20日晚,政府共為市民接種約694萬劑新冠疫苗,當中超過388萬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超過305萬人已接種第二劑疫苗。梁子超強調,本港還未形成免疫屏障,若貿然鼓吹與病毒共存,或引發難以預計的災難性爆發。

▲本港還未形成免疫屏障

三大漏洞決定第五波疫情會否爆發

兩位醫學專家均強調,在變種病毒delta肆虐,全球疫情不容樂觀的形勢下,本港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嚴防輸入。梁子超指出,自5月起,本港出現的個案基本都是外防輸入不同漏洞引致的問題,這些漏洞存在於機場、檢疫酒店及豁免人士等。

一:高風險地區人士經港轉機

8月17日,一名47歲的香港國際機場國泰航空貴賓室職員確診,帶有L452R變異病毒株,據悉她主要服務離港及轉機客人,負責派發食物。

梁子超指出,從高風險地區取道本港轉機的旅客,大大增加了機場內部感染及社區爆發的風險,「不論機場內如何進行分流,這些轉機旅客還是有機會影響到所有從本港出發的航班、經本港轉機到低風險地區的旅客,以及在飛機上出現交叉感染。」

同時,梁子超擔憂,在這一具較高風險的機場環境內,若前往低風險地區的旅客受感染,或會影響本港與其他低風險地區如內地、新西蘭等地區的交通安排,甚至長遠影響通關。

二:檢疫酒店擠迫或容交叉感染

8月14日,一名38歲住在赤柱的外傭確診,她從美國抵港,並在灣仔帝盛酒店檢疫。該酒店有一對夫婦確診,他們與該外傭乘坐同一班飛機抵港。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到涉事酒店視察後相信,3人多數是在酒店內感染,兩夫婦於8
月3日開門交採樣樣本,但無按指示關窗,令房內空氣流出到走廊,之後工作人員再向住在對面房的外傭收集樣本,令帶有病毒經空氣流入外傭房內導致感染。

梁子超認為,本港的檢疫酒店環境並不足夠理想,房間較為擠迫,存在交叉感染風險,但酒店檢疫屬不得已辦法,「因為家居環境更惡劣,檢疫者或需與家人同住。」因此,梁子超建議加強檢疫期間的風險管理,包括改善空氣流動情況,禁止檢疫者可隨便開門,開門時需戴口罩且確保關窗,減少空氣流出到走廊。

至於從高風險地區抵港人士,梁子超建議政府考慮將他們轉移至獨立的隔離營。

三:豁免檢疫人士及活動

豁免檢疫始終存在風險,梁子超認為政府在審批個案時需考慮是否有豁免的實際需要,「(活動)一定是對我們的經濟、民生有很大影響,沒辦法一定要做,比如物流。但個別人士、個別公司活動,基本的商業活動,對本港經濟影響微乎其微,以及若逗留本
港時間長,檢疫所造成的運作成本低,則不值得作出豁免。」

梁子超特別提到,必須確保豁免檢疫人士受到接近閉環式管理,與社區人士隔絕,這樣即便出現傳播,疫情也屬可控範圍。若有關活動涉及鬧市,有機會與市民接觸,則屬極高風險,不應獲得批准。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