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東交通擠塞問題日益惡化,政府在 2011 年提出「九龍東環保連接系統」計劃,擬以「單軌列車」貫穿啟德跑道區至觀塘一帶市區,但後來因成本及消防等因素被迫擱置,取而代之的是建議「多元組合模式環接系統」。近日不少立法會議員先後到內地考察時,都將目光指向了由比亞迪研發的「雲巴」軌道交通系統,覺得可以應用在九龍東的交通規劃。
比亞迪技術團抵港考察可行性
「雲巴」即「雲中巴士」,是無人駕駛的膠輪有軌列車。據營運商介紹,雲巴最高運行速度可達80每小時公里,最小轉彎半徑僅為15米、最大坡度可達12%,能夠適應複雜地形,更可深入社區用作交通接駁。
綜合資料,雲巴主要有四大優勢。一是建造期短,只需約1年;二是建造費低,以深圳為例,造價每公里1億人民幣,而且採用輕量化車體設計,可在道路綠化帶上鋪設綫路,不額外佔道路面積,免遷拆;三是出行效率高,每小時承載量5000至1萬人次;四是營運管理簡單,無人駕駛,擁獨立路權,安全性高,可選擇建設於高架或地面。
早前曾到內地考察「雲巴」的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近日與多名地區人士陪同專程由內地來港的比亞迪技術團,一起到九龍東實地視察政府擬建九東高架無軌捷運系統的初步走線,研究「雲巴」技術是否可應用在九龍東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上。
顏汶羽表示,比亞迪技術人員發現個別位置在建立捷運系統時會遇到困難,例如彩虹東對開新清水灣道的路較窄、順利邨有變電站在路中心等,但整體來技術應該可以克服,稍後會再做詳細研究。

李家超試坐:感覺像空中版輕鐵
「雲巴」的熱度,也引起了特首李家超的關注。李家超上星期帶領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訪問大灣區時,也到了深圳比亞迪考察,了解電動車和軌道交通領域,包括「雲巴」的最新發展情況。期間,李家超試坐「雲巴」,形容感覺像空中版的輕鐵。
李家超其後在社交媒體發文分享,指「雲巴」的建造軌道所需空間比較少,地形較為狹窄的環境都可考慮使用。當局一直積極審視綠色智能集體運輸系統最新發展、系統特性、操作環境、應用情況和經濟及財務效益等資料,探討在香港建設這類集體運輸系統項目的可行性,配合綠色運輸,實現碳中和的政策目標。
早前亦親身到內地考察「雲巴」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指出,「雲巴」系統無需額外建設供電系統,而架空橋樑亦和行車軌道合二為一,因此系統簡單,佔地少、造價低、工期快,非常適合填補啟德及茶果嶺海濱帶的中小運量交通運輸方式的空白,支撐遊輪碼頭旅遊業發展,符合九龍東發展「CBD2」的願景。

內地「智軌」同樣值得借鑒
除了「雲巴」,內地近年也研發了不少新型交通工具,例如株洲全球首創、自主研發的純電驅動「智軌」。顏汶羽早前到株洲考察時試坐過。他表示,感覺行駛期間十分安靜平穩,如果要應用在政府擬建的九東高架無軌捷運系統上,相信可以有效解決居民繁忙時間「落山難」的問題。
智軌列車的外表像地鐵,但沒有任何鋼軌,採用「虛擬軌道跟隨控制專利技術」,以最高70公里時速在地面循著白色虛擬軌道線行駛;標準3節車廂可載客超過300人,可根據客流量加減車卡,最多可加到5節車廂載客5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