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余威做出這項選擇的第 10 年:放棄穩定的廉政公署(ICAC)工作,走入肇慶懷集縣的深山當「茶農」。如今,余威已成為肇慶市港區政協委員,常返港在黃大仙一帶參與活動。
余威選擇展開人生的方式較特別,過去曾多次曝光在媒體鏡頭前,闡釋自己的理念與抱負,困惑與決心。這次接受《龍週》專訪亦不例外,說到底,這是一個香港青年遠赴他鄉尋覓機遇的故事,也想為社會出一分力。
父親一席話改變決定
若由2013年往前看,余威的求學、求職之路與他人無異,暨南大學畢業後,他出於想尋求一份相對穩定、高收入、福利好的工作,投考ICAC,最終經層層選拔獲錄取,成為一名公僕。
直到拿到錄取,他才在回家晚餐時將喜訊告知家人。不料父親當晚找他進行了一場認真的談話,原來父親一直想將肇慶的茶場交予他接手打理。當晚確有錯愕,父親並無強迫之意,只是讓他想清楚:「到底是想要一份工作,還是想要一份事業?」
思考的結果開頭已揭示,「有可惜,但是不後悔。」余威得出這一結論並非全然出於感性,他在接手茶場前做了詳細的分析,在時代發展洪流中,一些行業終究會逐漸為另一些行業所取代,然而農業、環保、養老、教育這四項缺難以被取代,甚至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在他看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茶藝和茶場,與上述四項都能夠產生關聯,發展前景可觀。
從零開始 引入現代管理理念
新崗茶場位於肇慶市懷集縣大稠頂,海拔1626米,是肇慶最高峰、廣東第三高峰,四季雲霧繚繞,非常適合種植茶葉。目前,余威經營管理茶園1200多畝,年產茶量達25噸。
余威從小在香港長大,最初對種茶、制茶等一無所知,一切都得從零學起。他耐心學習,紮根懷集深山,潛心鑽研茶葉種植、採摘、管護、發酵、製作和銷售等各個環節。
採茶是季節性工作,要在規定的節氣之前將整片茶場的茶葉摘完,投入生產,否則容易造成損耗。余威發覺,日結工資的做法令茶農採摘效率低下,便改為按斤結算,多勞多得。然而新制度的推行卻受阻,原本負責採摘的當地村民不願意輕易改變制度,他唯有從雲南請來茶農,這樣來回了兩個春天後,確實可行,而村民也逐漸看到新制度的優勢,願意加入其中。
茶農是個技術工種,余威在村民間培養起一個約50人的固定隊伍,除了為茶場解決人手問題,也為鄉村早退或留守的女性創造了再就業的機會。也正是靠這支本地隊伍,當疫情來襲,人員無法跨省流動的時,茶場繼續維持著正常的採摘、生產。「做農業,有很多前期投入,一開始感覺像無用功,但將一切交給時間,會慢慢見到它的價值。」這是余威從中得出的感悟。

擬推青年農業科普教育
現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對農業缺乏認知,甚至帶有錯誤的固化思想。余威的茶場與多個高校有合作,他發現即便是讀農業專業的學生,也只有不到5%的人畢業後會投身農業。
「我希望讓年輕人看到從事農業的可行性,改變他們對農業的觀念。」因此,他希望推行鄉村振興「新農人計劃新農人計劃」,在茶場開闢出青少年農業教育基地,以研學和露營等形式推行農業科普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