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服務供不應求 九龍東公院要輪候近2年

本港公立醫院精神科服務供不應求,輪候期往往要經年累月。截至本年9月30日,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在過去12個月有48,520個預約新症,其中九龍東聯網屬「重災區」,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最長達95星期,即接近2年。

疫情以來求診個案升

醫管局專科門診需求大於供應,每年未能應付所有新症預約。現時,醫管局的專科門診每年新症預約達85萬人次,但最終可就診的新症僅79萬人次,而專科門診亦累積了大量舊症,新舊症比例是一比九。

新冠疫情以來,精神科的需求更大。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林美玲醫生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表示,疫情對精神健康會有影響,根據外國的一些數據,疫情以來有三成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情緒等問題。

黃大仙、觀塘所在的九龍東地區較多基層和長者,精神科的需求較大不是沒有原因。林美玲指,疫情對「一老一少」的影響較大,尤其是長者如果沒有社交網絡支援,子女又不在身邊,其實很危險。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輪候間長帶來的影響更大。「輪候時間太長,輕症可能變重症,也會影響小朋友的發展,包括社交、人際關係、學業等。」林美玲認為這需特別關注。

精神科試行「共同醫治模式」

為改善新症輪候時間,醫管局早前制訂一系列措施,短期會繼續以特別酬金及聘請兼職醫生加強人手處理新症,中長期會在各專科成立更多綜合診所,由護士或專職醫療人員為病人診症,再向醫生匯報,以增加診症量。

另外,局方亦會在公私營合作計劃引入共同醫治模式,讓病情穩定的專科門診病人可接受私營服務,以騰出更多診症名額,由政府支付診金差額。內科及骨科已在去年底推行計劃,精神科則於今年第二季開始試行。

林美玲表示,公私營合作探討多年,是正確的方向,能疏導公營醫院的輪候時間。但另一方面,精神科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她建議引入海外人才和增加本地培訓,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

本港近年整體醫生流失情況嚴重。文件顯示,2021至22年度醫管局總離職人數共3,338人,其中全職醫生的流失率為6.9%、全職專職醫療人員的流失率7.6%。醫管局在2021至22年度推行挽留人手的進一步措施,開支預算約為1.8億元。

▲林美玲

疫情下市民精神狀態轉差

疫情下,不少人精神狀態轉差。香港精神健康基金會去年進行一項網上調查,發現在一萬人當中,一半以上人有情緒困擾,包括工作或讀書上有壓力,當中對長者、中年、年長女士的影響特別大,家人因擔心長者健康而不准他們外出,令長者沒有了生活常規。
而近日發表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亦顯示,今年市民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為47.64分,比去年的48.03分稍降,連續5年低於世衛的52分合格水平。

調查又發現,有33.5%受訪者指工作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負面影響,其次為個人前途(27.7%)和財政狀况(26.9%)。而市民受學業、疫情和身體健康狀況方面影響,分別為22.6%、21.7%及17.8%,與往年相比有下降。調查研究小組認為,市民已逐漸適應疫情所帶來的「新常態」,較多對個人前途、財務狀况等方面感到壓力。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