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醫施藥 中醫師張琛與弱勢社群同行

2月某日,註冊中醫師張琛前往深水埗,向露宿者派發抗疫藥包,這是她在第五波疫情肆虐下發起的贈醫施藥行動之一。早前,她已製作好5000份抗疫藥包,陸續贈予有需要的弱勢社群。

身為德善醫療創辦人的張琛,在接受《龍週》專訪時表示對基層的關懷,始於自身經歷。小時候,家境並不寬裕的張琛住在九龍城一個唐樓單位內,一家幾口人擠在一間60呎房間內,擺了一張碌架床。「返學爸爸給五毫子我買東西吃,就已經很開心了。」張琛深知身為基層的不易與壓力。後來開診所,每逢遇到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她都會把藥費算便宜一點。

德、善這兩字一直跟隨她行醫的二十餘年,這是當初創辦診所德善堂取名時,師傅送她的,她始終謹記並沿用至後來的德善醫療。

▲張琛配製的中醫抗疫藥包

出身中醫世家 謹記醫德善心

張琛祖籍上海,家中幾代中醫,祖先為清末御醫的入室弟子。說不清是否受家庭氛圍影響,張琛從小就愛看關於解剖等的醫書,但卻並未動念要成為一名中醫師。

直至20多歲時,她結識了一位老前輩,見到她用傳統療法,如刮痧、拔罐等治癒病人,「激發了我想要學醫的想法。」適逢當時的特首董建華提出中藥港概念,院校多了中醫課程,於是張琛在1999年報讀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的中醫學位課程,在那之後她又讀完中文大學中藥學碩士課程。

半工讀期間,張琛曾到旺角一間小型中醫診所工作,負責執藥、跟房、拔針,「那時肯做便有機會,從中學習到不少中醫知識。」還未畢業,張琛已以表列中醫身份在家開診,賺取學費、生活費。

▲張琛探訪露宿者並派發中藥包抗疫

心靜方可做中醫 望聞問切須專注

跟著師傅學中醫時,師傅要求張琛每日回家打坐。那時她頗不理解,打坐和看診有什麼關聯?

「現在我自己做了二十多年中醫師,明白了。中醫要做得好,心要很靜。」西醫診斷靠的是醫學報告,但中醫望聞問切全靠中醫個人的判斷,「如果中醫不專注,或是腦中有雜念,那可能在診斷過程中漏掉很多重要的線索,那就容易誤診。」

行醫逾二十載,接觸的病人數以萬計,張琛的醫術早已獲得認可,更建立億元中醫企業。但她卻說,自己很多時候有種無助感。來源有三,其一是病人不聽話,聽信坊間消息;其二則是未能救治病人。張琛說,這樣的遺憾會伴隨著一個醫科生從讀書、畢業,到行醫整個過程,哪怕執業幾十年,也擺脫不了。

第三種無力感是因為現時本港醫學界仍存在中西醫各自運行、對立的氣氛。張琛認為,中西醫在香港一直未能很好的溝通、相互信任,甚至是互相配合治癒病人。「不論西醫、中醫,只要能治好病人就是好醫生。」她期望未來政府能夠再加大力度推動中醫公私營發展。

▲聯同六大善團贈醫施藥協助弱勢社群抗疫

促成立統籌部門推動中醫發展

近年來,政府在中醫發展方面加大投放資源,目前首間中醫醫院正在興建中。不過,張琛認為這還不足夠,中醫醫院位於將軍澳百勝角,較為偏遠,未必可輻射全港各區,而且該間醫院由浸會大學承辦,對於推動中醫發展有局限。

張琛認為,中醫發展要大步向前走,就需要一個規劃清晰的方向。她希望成立一個負責制定政策的統籌部門,推動公私營中醫發展。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