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當醫護人員奮戰於前線、爭分奪秒從病毒手中搶救病人的同時,一班有心的社會人士亦自發走出來,盡其所能在各自所擅長的領域為抗疫出力,他們當中有精神專科醫生、有社區工作者,也有普通的青年和中資員工。
社區幹事陳治華 哪裡需要就去哪裡

「第五波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從未想過疫情會發展到如此嚴峻。」隨著確診數字攀升,社區求助的個案越來越多,民建聯社區幹事陳治華隨即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哪裡需要人就去哪裡」。
他報名到何文田流動檢測站做義工,在社區設立熱線供缺乏物資和食物的市民求助,「我們會盡力提供適切的協助,能幫一個就一個。」
令陳治華感觸最深的,是很多市民面對疫情缺乏資源之餘,心理更需要支援,「很多街坊都有一種無力感。」他記得曾接到一個求助個案,一家四口都已感染,家中有長者、有小朋友,政府求助熱線早已爆滿,無法打通,「打了幾天,打到絕望,最後找到我們。」
那位街坊向陳治華傾訴了一直以來的壓力、焦慮,「最後她對我說:謝謝你聽我講這麼多,我打了這麼多電話如果再沒有人理我就要發癲了。」
陳治華一直抱著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理念,逐一為市民解決困難,希望為香港能夠早日走出疫景盡一點綿力。他也相信,現時有國家的大力支持,無論是物資還是保護裝備都逐漸到位,他更加有信心為更多居民服務,打好這場抗疫戰。

地區義工林美玲 參與疫下情緒支援

前線醫護不惜晝夜照顧新冠病人之時,精神專科醫生林美玲等一班專科醫生、心理學家也在尋找一個適合的位置協助抗疫,「香港處於極度艱難的關頭,我們想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到忙的。」他們自發組建一個團隊,設立情緒支援熱線。
近日,林美玲接到這樣一個個案:近日,林美玲接到這樣一個個案:三十多歲的已婚女人,在中小企擔任文職工作,有6歲的兒子。在擔心公司裁員失業、照顧兒子以及擔心感染的多重壓力下,患上焦慮症並出現恐慌症狀。「她的狀態其實反映了疫情下香港人的普遍精神狀態。」林美玲坦言,很多人在突如其來的第五波疫情下感到無助和徬徨,而恐慌情緒會蔓延。
情緒支援熱線有數十名義工、社工,還有約14名精神專科醫生和心理學家。林美玲說,義工在接到求助電話後會根據病情進行分流,需要情緒輔導則轉介給社工或心理學家,若病情較為嚴重,則轉介到專科醫生處。
就上述個案,林美玲在開藥之餘,也會向她解釋焦慮產生生理反應的機制,以釋除病人的擔憂,並給予抗疫建議,「若一時間接收到太多的抗疫資訊令人焦慮,就先不要看這些,隨心做一些自己舒服的事情。」林美玲也提醒市民,接收資訊一定要確認來源可靠,切勿輕信謠言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中資員工于仲恆 一家三口走到前線

于仲恆在一間中資印册廠做了二十多年管理層。疫情當前,中資表現出的社會承擔一定程度影響了他,「公司會向員工派發檢測包,每個同事每天都要做測試,也持續有口罩供應。」
他與身為護士的太太、13歲的兒子都利用休息時間走到前線做義工,協助民政事務處包裝快速檢測包,並派發給有需要的市民,以及會去社區檢測中心或流動檢測站維持秩序。
在社區中遊走,潛在風險不小,「我們的裝備只有保護衣、面罩、口罩,其實是有一定危險性的。」但于仲恆將自己形容為一個在「打仗前線的士兵」,儘管不知道下一分鐘是否會中招,但也希望做好此刻的工作,守住崗位,為抗疫出一分力。
如今在檢測中心內的義工工作並不容易,由於需求過大,一些排隊等候的市民有情緒發洩。于仲恆坦言,身為義工理解他們心急,唯有盡力安撫和解答疑問。不過,更多的市民抱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些街坊會特意走過來,說我們是抗疫英雄,無私奉獻,感謝我們的付出。」這樣的話語總讓于仲恆心頭一暖。

青年義工劉婉燕 到檢測站助分流

劉婉燕本身是一名地區青年工作者,常帶領青年參與交流團。疫情爆發後,她憑藉著以往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招募了一群年輕義工,投入抗疫活動,探訪獨居長者或殘疾人士,將社會機構捐贈的防疫物資、生活用品等派發給他們;前往流動檢測站協助分流和維持秩序。
「香港已經到了一個邊緣狀態,疫情這麼嚴重,年輕人如果不走出來,難道要小朋友、老人家走出來?」很多年輕義工家中都有小朋友,可能才幾歲,甚至剛出生,義工們在外工作亦擔心受怕,憂慮會將病毒感染家人。「但我們只要一說到哪裡需要人了,大家又都願意站出來。」
二月中,香港經歷了一波寒潮,陰雨連綿,劉婉燕在何文田一個檢測站做義工,一站就是一天。「有市民見到我們站在那邊,特意走過來跟我們說,加油啊,多謝你們啊。」簡單的幾句話足以驅散嚴寒,讓劉婉燕覺得一切也很值得。

青年義工許逸謙 為確診家庭送物資

許逸謙接到第一個求助電話是2月初,街坊家中有長者因行動不便未能下樓檢測,政府上門採樣服務又因需求過大而受阻,在等待期間全家人都逐步受到感染,食物、防疫物資都缺乏,「他們不知道找誰幫手,很徬徨無助,只有嘗試找我們。」
作為抗疫青年義工,許逸謙本身從事社區服務行業,與一眾街坊都是熟識。
在做義工的日子,他就穿著一次性雨衣、戴著浴帽和口罩去給確診家庭送物資、幫他們買菜。後來慢慢開始有社會組織捐贈,他和一眾義工才開始有了更有效的防護裝備,如防護服、面罩等。但風險仍存在。
疫情期間,他義務走上前線,為確診者送社會人士捐贈的物資,也到流動檢測站負責分流、維持秩序等工作。「我們作為香港的一份子,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幫社區分擔。」
許逸謙的妻子已有孕在身,為避免將病毒感染家人,他在家中也戴口罩,跟家人分開吃飯。「希望小朋友出生的時候,疫情已經結束了,世界已經恢復往日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