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疆 60歲重執筆墨 不忘初心傳承傳統文化

「我跟大部分畫畫的人一樣,都會這樣形容自己:『我從小就喜歡畫畫』。」現年 78 歲的香港弘雅丹青學會創會會長吳培疆頭髮花白,卻精神矍鑠,坐於觀塘家中墨香縈繞的畫室內,接受《龍週》記者專訪。

吳培疆愛畫畫,無奈命運弄人,一波三折。他出生於河北農村,考入大學專攻美術撞上文革,移居來港卻為生計奔波,大半生都忙於務農、工廠作業。直至60歲退休,吳培疆才重拾畫筆,毫無顧忌地投身於畢生熱愛的書畫中去,逐漸打響名聲,舉辦了兩次個人展覽,而今更是桃李滿門。他寫了副字貼在畫室牆壁中央:「不忘初心」。那初心是,將中國傳統文化透過手中筆傳承至下一代。

有天賦的鄉村少年

少時意識到天賦這件事,是很容易的。比如小學美術課,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畫茶壺茶碗,要學生們照著臨摹,吳培疆畫得總是似模似樣。

他在學校畫壁報,再長大一些,就幫政府畫農村宣傳畫、標語。

吳培疆沒正經拜過師,唯一算得上啟蒙人的,是中學時代的兩位美術老師,一個教國畫、一個教水彩。他還記得國畫老師姓趙名象千,教授國畫基本常識、元素,如何用水、用墨,實屬入門級,但正所謂幼學如漆,「現在回頭看,當時學的那些東西雖然簡單,卻影響我一生。」

那個年代,讀中學已屬罕見,畢業自然回歸田園踏實務農。兩年後,吳培疆在縣城的文化局看到一份報紙上寫著河北藝術師範學院招生事宜,前去投考,一舉成功。

他是1965年秋天入學的,那是他人生裡唯一一段心無旁騖與畫板相伴的純粹時光,外出寫生、練習素描、聽老師講解理論、觀察物體的遠與近、光與暗。「如果我一直讀下去,也許後來走的便是另一條路。」遺憾的是,十年文革浩劫在第二年冬天來臨,開學不過短短數月便停課,那雙握畫筆的手,再度拾起收割小麥的鐮刀。

30多歲移居香港後,吳培疆進入父親開設的裝修材料工廠幫手,「當時很辛苦,要賣力氣,也要養家。」一做便是15年,無暇作畫寫字。

退休後自學成才 最愛花鳥自然

60歲,對於吳培疆而言是個值得記錄的轉折,這一年他退休,尋思找些事來做,畫畫的念頭便自然地鑽入腦中。

重拾畫筆,他如饑似渴、廢寢忘食,「一天中除了吃飯睡覺,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畫畫。」

吳培疆尤愛刻畫花鳥自然,那是他最信手拈來的事物。鄉村豐收季節一望無際的小麥如一地黃金,是他見慣的風景,要描摹麥穗的形態、顏色,「一點都不難」,「原來在鄉下的十多年並無虛渡,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細緻觀察,為日後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作畫不可閉門造車,要立足於實踐,這是吳培疆堅持的理念,如今他也這樣教給學生,「例如教他們畫麥穗前,我會先講解小麥知識,如何種植、幾時收割、過程變化。」引導他們觀察、思考,其後才是落筆。他開設的國畫班已從最初的5、6人增至逾60人。

兩度舉辦個人畫展

在參加幾次畫展後,吳培疆在本港書畫界聲名鵲起,備受肯定,先後在2015年及2019年舉辦個人畫展。不過,吳培疆卻沒有覺得前路越來越易,他以西漢時期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裡面的「行百里者半九十」形容自己當刻的狀態,他還渴望在那剩餘的十步裡力求突破。

他始終謹記,無論複雜技法如何突破,也不可偏離中國傳統書畫風格,否則將失去傳統藝術的意義。

▲吳培疆畫作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