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量 推動文藝在社區落地生根

特區政府成立以來,在文化政策的推進上可謂不遺餘力,卻鮮有見到顯著的成果。是不是資源分配、處理上出現了問題?基於這一疑問,民間組織「文化力量」於2013年成立,多年來堅持由社區實踐出發建言獻策,令文化政策不再凌於空中,而是落到實處,對症下藥。

集結各區區議員 檢視政府文化政策

文化力量主席高寶齡接受《龍週》專訪時憶述,該團體當年甫成立,就召開了一次圓桌會議,以「文化.社區 .機遇」為主題。受邀參加會議的有文化人、藝術家,還有來自13個區議會的議員。

高寶齡解釋,以往政府文化藝術的教育和推廣重點落在學校,學生受藝術薰陶自然重要,但她相信藝術之於社區同樣有價值,「藝術能夠令整個社會的修養提升,培養市民對真善美的認知。」

因此,議會內一群對文化藝術有興趣的區議員聚集起來,希望能夠透過議會推動藝術在社區。在那次會議上,區議員們各自分享了經驗,探討文化藝術如何與社區、經濟發展結合。

▲文化力量舉辦工作坊推廣「社區文化藝術」

其後,除了對文化政策加以研究、提出建議,文化力量亦落力推動社區內的文化藝術活動,如編撰《發現香港》一書,梳理出各區的文化藝術特色,如油尖旺的廟街、觀塘的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天水圍雕塑廊等。

文化力量的另一個特色活動,則是2015年亮相油麻地的「香港‧美善之都——程式綠洲立體接替畫」,將九龍公園栢麗大道旁的階梯和油蔴地街坊會學校側的樓梯,變成為色彩斑斕的立體花田,與花草上定期種植的鮮花交相呼應。這次活動文化力量作為協辦機構,而高寶齡則是具體執行人。「透過社區藝術洗滌都市繁囂,凝聚正能量,將美麗與和諧帶進社區,使香港成為一個美善之都。」她如是解釋立體梯畫的意義。

▲尖沙咀及油麻地的3D階梯壁畫

重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從官方至民間,香港一向推崇多元文化教育,但在高寶齡看來,長久以來中西方文化在香港發展並不均衡,「政府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不算有系統,力度也不足。」因此,文化力量格外注重中華文化傳承與推動。

中華文化其中一項重要的傳承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文化力量曾圍繞非遺這一主題,在約100所學校內舉辦學生與時任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對話。高寶齡記得,許曉暉問學生最想了解哪一項非遺,有學生舉手答「南音」。這一答案令高寶齡十分詫異,「很多人會覺得南音像念經一樣,但一個十幾歲的學生卻會對南音感興趣。」這也啟發了高寶齡,對於非遺文化的興趣並無年齡限制,而只有令學生熟悉更多非遺,並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夠真正推動非遺文化教育。

2018年期間,文化力量訪問了20個非遺項目傳承人及團體,並將訪問內容集結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一書。這本書一經出版,便備受好評,去年更被教育局納入暑期閱讀計劃下向全港中學可供選擇書目名單。

▲2016年文化力量舉辦「粵港文化交流團」

探討疫情下支援文藝界

持續逾一年的新冠疫情,逐漸改變了港人的生活、工作模式,也限制了文化人和藝術家的活動範圍、創作空間。高寶齡透露,文化力量正探討如何支援文化藝術界別適應新環境,並得到持續發展。

文化力量未來的另一項工作重點,則是關注及跟進西九文化區的發展,包括即將落成的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0年1月,文化力量就2019年的文化大事向政府提出六項建議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