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歷史使命 工聯會口罩工廠「功成身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本港,全城陷入「口罩荒」,工聯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設民間口罩工廠,助力抗疫工作。一年多之後的今天,曾「千金難求」的口罩已不再是「搶手貨」,工聯會的口罩工廠也光榮完成歷史使命,在5月31日迎來「畢業典禮」。

群策群力 17天建成工廠

為尋覓理想的工廠選址,總部位於土瓜灣的工聯會遠赴大埔工業邨開設口罩工廠。《龍週》記者日前來到工廠,看到了工聯會製衣服飾從業員協會副主席蕭翠芳,這一年多來,她更被人熟知的稱呼是「口罩工廠廠長」。

「哪算得上是廠長,我只是在做應該做的事情。」蕭翠芳不大的辦公室裡堆滿了成箱口罩,還有一面牆貼著五顏六色的口罩。殊不知,這些口罩的式樣與色彩變化,代表著口罩工廠一年多的「成長歷程」。

「疫情爆發初期,看到大家為了一盒甚至幾個口罩,在藥房通宵排隊等候,場面真是讓人心酸。」那時,蕭翠芳心中有一種「坐困圍城」的無助與恐懼感。本著自救的心態,去年1月31日,她與工聯會榮譽會長陳婉嫻等人召開會議,開設「口罩工廠」的想法一拍即合。
短短17天內,工聯會會員積極響應迅速組成義工團隊;工廠廠房選址和無塵區裝修得到落實;口罩原材料、製作機器在社會有心人的協助下陸續運抵。成立口罩工廠的過程雖不是一帆風順,卻也關關難過關關過。

「口罩工序與製衣相近,區區幾寸布難不倒我。」可真到落場做口罩的那一刻,蕭翠芳才發現,口罩不只是一個形狀,牽涉到製作技術,並要符合標準要求,「原來我小看了做口罩的難度。」

整個製作過程,蕭翠芳親力親為,方知一個口罩的得來不易。在「口罩荒」時,製作物資已經成為戰略物資,「那段時間,就連一條耳繩或一條鐵絲等配件都很難買到,所以直到今日我都不捨得浪費一個口罩。」

▲蕭翠芳展示工聯會製成口罩

製作近千萬個口罩 捐贈予有需要人士

工聯會口罩工廠正式啟動後,首階段使用半自動機,有製衣經驗的義工是主要勞動力,首批口罩成品在去年3月份正式面世。「工聯會的口罩只送不賣。」蕭翠芳告訴記者,口罩工廠的首批製成品直接捐贈予前線人員與有需要人士,「取諸社會,用於社會,愛心是無限循環。」

工廠全自動生產線於去年4月底正式投產,產量進一步提升,日產量由4000個增至3萬個。「全自動機有時連續幾天死火,當時可以說是心急如焚。」隨著口罩自動化生產走上正軌,工廠裡忙碌的義工身影開始減少,唯獨口罩產量不減反增。

與疫情鏖戰超過一年,工廠共製作近千萬個口罩,成果讓蕭翠芳感到驕傲。近期口罩製作原材料即將用盡,口罩工廠似乎完成了歷史使命。「在社會最需要口罩的艱難時刻,工聯會挺身而出,但我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況且坊間已不乏口罩供應,甚至玩起花款,我們是時候『功成身退』。」

「這一年多來,每天我都會來工廠,其實我是最捨不得工廠的人。」望著堆積如山的口罩成品,蕭翠芳既欣慰又不捨,她準備把口罩做成禮物包,日後送給更多有需要的人士,「我們做的不是一間普通的口罩工廠,而是一份有意義的事業。」

▲口罩工廠全自動生產線

小小口罩的「顏色」心機

與大街上「清一色」的綠、藍、白口罩不同,工聯會生產的口罩顏色多變,如珊瑚色、粉綠色、粉紫色,市面上都極為罕見。口罩「設計師」蕭翠芳說,自己從事服裝行業多年,對配色有著獨到觸覺,已成為日常必需品的口罩也要夠時尚。

受訪當日,蕭翠芳戴著顏色拼接的口罩,不講不知,這個別緻的口罩竟是口罩生產線上的「殘次品」。「殘次品不是質量不過關,而是布料交接時的獨特成品。」不捨得丟棄「殘次品」的蕭翠芳將它們賦予「新生命」,有些甚至做成環保購物袋,「這可是限量版,只有工聯會才有呢!」

▲工聯會口罩工廠的口罩牆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