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高寶齡搬遷至觀塘時,這裡仍是一片「荒涼」:一條觀塘道,以南是工廠區,政府正進行填海工程;以北是住宅區,以公屋為主;只有一條巴士線去九龍城,甚至因治安欠佳而被人嘲謔為「紅番區」。時至今日,觀塘發展可謂日新月異,apm、創紀之城接連冒起;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亦推行得如火如荼,當中全港首個室內空調巴士總站已率先啟動。
高寶齡見證著觀塘變遷逾半世紀,亦不遺餘力地推動社區建設,古稀之年仍心繫觀塘。
親歷工業區興衰
1972年6月18日,高寶齡與一班同學在觀塘裕民坊「銀都戲院」睇早場電影。電影放到一半,忽然畫面停止,銀幕上打出一排大字,通報觀塘徙置區「雞寮」發生山泥傾瀉,覆蓋了山坡下的安置區,災情嚴重,死傷者眾。當時,她與眾人不約而同趕赴現場,扒開泥土救人,攔下的士把傷者送去醫院。
與觀塘的淵源,高寶齡由這件事講起。她說自己在這裡成長、工作,對觀塘很有感情。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觀塘工業區一間專門印刷英文教科書的工廠,負責訂裝書籍。
七十年代,她在美資電子廠工作時,親眼見到觀塘工業區由鼎盛到低潮再慢慢轉型,對失業潮深有感觸,「工業區人口最鼎盛時一度有20多萬,之後慢慢到17萬、15萬、13萬,一路下降。工業區轉型為商貿區後,近年的流動人口高達30多萬。
高寶齡將觀塘形容為「五指山」,中心是裕民坊及觀塘工業區,聯繫著高超、藍田、秀茂坪、順利邨、樂華和牛頭角等各區,居民在工業區返工,因此工業區的狀況影響著他們的生計,以及香港工業的出路。這也是為什麼她與觀塘民聯會、觀塘工商業聯合會、九龍東區各界聯會以及觀塘區議員一齊堅持要求政府改善工業區交通、環境衛生,並爭取將其轉型為商貿區。

發起觀塘創建聯盟 倡建設觀塘十件事
觀塘是不少政策推行的實驗場地,如首個市區成立的區議會和互助委員會等,在觀塘取得成功後才在全港實行。高寶齡與一眾議員及社區領袖,在民生爭取等方面多年來持之以恆,例如爭取在觀塘建設一個文娛中心。
觀塘區存在的諸多問題,在歷任區議員連番溝通下,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需要改善的問題,沒能好好改善,只因不夠力!」 2002年,觀塘創建聯盟便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成立,吸納了幾乎整個觀塘區的建制派,高寶齡是發起人之一。
眾人以民生爭取、環境改善等為共同目標,提出建設觀塘十件事,包括盡快落實觀塘大會堂、推動觀塘及九龍灣工貿區轉型等,在議會內外推動觀塘改革,取得不小成果,對觀塘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
「居民不單要有工開,有飯食,還要有娛樂生活。」觀塘區超過50萬人口,但那時一個文娛中心也沒有。高寶齡多年來與政府展開拉鋸戰,要求在牛頭角公屋清拆時,原址重建公屋的同時,分出一半地方建設東九龍文化中心。
如今東九文化中心即將落成,「現在回頭看,我們堅持改善民生,建設新觀塘是對的。」高寶齡對此感到相當欣慰。

前區議員「芙姐」眼中的裕民坊轉身
提起觀塘,不得不談正在重建的裕民坊,這裡曾是區內極繁榮的商業圈。
人稱「芙姐」的梁芙詠,以區議員身份在裕民坊服務了30年之久。
芙姐對《龍週》記者說,裕民坊在七十至九十年代很興旺,住在那裡的居民卻苦不堪言,樓宇結構差、環境衛生情況堪憂,「天井就好似垃圾缸,垃圾、排泄物、老鼠和蟑螂,什麼都有。沒有見過絕對想像不到!」而每逢落雨,則樓外落大雨,樓內落小雨。她稱讚,現時部分重建的裕民坊,真正做到了改善環境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