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素食非寒涼.飲食均衡體安康

中醫是怎樣看待素食的呢?然而中醫提倡藥食同源,不論食材藥材也好,它也有一定的偏性,亦能對身體造成影響。到底素食夠不夠營養?素食者又容易濕重寒涼嗎?

《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說話:「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當中穀物最重要,因為能供養一個人的生命;其次是水果,能幫助消化、吸收、流通等;再次是蔬菜,能讓人「充滿」,有補益、裹腹之效。最後才是五畜為「益」,是指「有益」、好的意思。這是由於大病過後,或在寒冷地區時,肉類食材、肉汁因為能補充身體所流失的能量,就相對有益。然而肉類就好像現代的「營養補充劑」那樣,它對身體可以有益處,但卻非必要。

素食食材中也有如生薑、葱、蒜等辛熱食材,以及諸如木瓜、奇異果、芒果、榴槤等味道甜美的水果,這些其實都是有溫性、補益的作用。假如一個人比較虛弱、寒涼,平日易手腳冰冷、面色白、畏寒,吃了以上的食材,當然有所助益;相反如果是一個素來濕熱偏重、面紅耳赤、易生口瘡面瘡的人,這些東西反而會越食越濕熱了。

憶起當年做中醫跟師父學師的時候,親身試藥的那幾天,為了令自己更心平氣和,師兄弟們都會特意茹素。原因是肉類相比蔬果,雖然更有補益效果,然而補太多了、火重了,人想靜下來了就相對較難,結果是心猿意馬、想東想西。這樣說來,在今日物欲橫流、人心不平的世代,我相信飲食均衡、有序的素食,是應該被提倡的。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