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粵曲人劉偉榮的50載粵曲情緣

在資深粵曲人劉偉榮位於黃埔的辦公室裡,其辦公桌左手邊的儲物櫃上粘了幾個粵劇人物公仔,服飾講究、神態迥異。在這方空間裡,粵曲元素隨處可見,從推廣活動海報,到參與表演的大合照。

劉偉榮與粵曲結緣逾50年,先是學習和參與演出,後投身地區工作,不忘推廣粵曲和將年輕人吸納過來。但他接受《龍週》記者專訪時自謙並非資深粵曲人,只是出於一種興趣、一份情感。

難忘百人表演《智取威虎山》

被記者問起何時開始接觸粵曲,劉偉榮想了一會,報出一個年份:1968年。那時他所在的工會開設興趣班,有音樂底子的他選了粵曲班。

但實際的年份或許更早,他仍記得年幼時家中的收音機常播放粵曲,「爸爸媽媽喜歡聽。」那時的粵曲大多由廣東地區流傳而來。久而久之,他也愛聽。

畢竟興趣而已,並無實際的粵曲經驗。「興趣班也沒有老師來教,大家就一句一段地聽,自己學,自己吸收。」劉偉榮負責為粵劇拉弦伴奏,擔任「音樂員」,一個星期排練三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粵劇備受追捧,工會組織的登台表演機會很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1年幾百人共同排演《智取威虎山》,「光是音樂團就有約50人。」這齣劇本不是粵劇,需自行由京劇改編而來,唱腔、語言都要調整的同時,又要保證其藝術水準,可謂高難度。劇團花了大半年的時候排練,最終搬上舞台,獲得滿堂喝彩。

推廣粵曲觀眾年輕化

不過,劉偉榮的粵曲經歷在八十年代出現「斷層」,因為前後約十年的時間他全力投入到社區工作中,服務街坊,其後又參選區議員。

1994年,劉偉榮當選為九龍城區區議員。當選也正是一個契機,令他與粵曲「再續前緣」。

「當時在社區工作,發現很多街坊,尤其是長者喜歡聽粵曲。」這令相關學習、演出經驗的劉偉榮得以發揮所長,不時舉辦一些粵劇和粵曲欣賞活動,邀請粵劇名伶和國家一級演員等人前來演出。他還與一眾社區工作者一同前往廣州,進行粵曲藝術交流,拜訪粵劇界著名的正印花旦紅線女。

劉偉榮拿起擺在辦公桌上的一幅照片,那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時,他籌辦的一次粵曲欣賞暨九龍城區粵曲比賽頒獎禮。照片裡,坐在指揮左側正全神貫注地拉二胡的男子,正是他。

不過,他卻手指向右邊,「你看,這一邊全都是年輕人,他們不是學粵曲的,是民族樂團的。」這次合作是劉偉強刻意促成的,他希望藉此令年輕一代親近粵曲,多一個渠道了解粵曲。

劉偉榮總自己與粵曲的關係時說,推廣粵曲一是為服務長者,加強與地區的聯繫,另一層面則關乎個人感情,「粵曲是本土文化,因與眾不同的語言成為特色,內容豐富、動人,香港人也聽慣了。」

▲劉偉榮籌備的國慶粵曲欣賞暨九龍城區粵曲比賽頒獎禮

人才輩出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作為本地文化的代表,粵劇從當年的省城廣州流傳到香港後,有過很輝煌的成就,產生過很多蜚聲省港澳以至海外各地華埠的大老倌、劇目、劇團以至流派。劉偉榮相信,本港粵劇界人才輩出,有很多優秀的劇團,但政府層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2009年,粵劇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在那之後,政府扶持力度明顯加強,在西九龍文化區興建戲曲中心,又將油麻地戲院和紅磚屋兩幢已評級的歷史建築改建為專為戲曲演出和相關活動。劉偉榮希望朝著這些方面,政府能夠繼續推廣粵劇和粵曲的發展。

▲劉偉榮等一眾人到廣州進行粵曲交流,拜訪粵劇界著名的正印花旦紅線女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