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前年經歷了修例風波帶來的激烈動盪,社會再現移民潮。早在前一年,港人馮國林(Stephen)因為家庭原因已經移居加拿大。經過兩年的努力,Stephen 克服了很多困難,終於在加拿大過上穩定的生活。但回顧自己的移民歷程,他認為有些港人過度美化了移民,呼籲年青人切勿因政見或受朋輩影響,而輕易作出移民的決定。
在港收入五萬 加國收入變萬二
馮國林大學畢業後,曾在九龍灣一間公司工作,後來出任一家外國駐港領事館的員工,負責公共關係工作,每月收入五萬港元,工作穩定。2018年,為了讓子女能有更輕鬆快樂的童年,馮國林和太太一家決定移民,並成功以國際技術移民身份,移居加拿大中部的薩克其萬省(Saskatchewan)。
馮國林抵達加拿大後,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要解決生計問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決定重返校園讀書,選擇了醫護助理專業,苦讀兩年。所幸當地正面臨人口老化,今年又遇上新冠疫情影響,對醫護的需求很大,他在畢業後很快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成為一名醫護助理,但工資收入卻比香港 ▲馮國林現為一名醫護助理低了一大截。扣除稅項後,每月收入約等於一萬二千港元,僅夠一家人的生活開支。
回顧這一段經歷,馮國林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天堂,從熟悉的香港移居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定會遇上不同的適應問題,凡事都要從新開始,要承擔的機會成本很高。他說:「移民須謹慎,影響一生,要適應新環境,安置新家,牽涉的成本很高,職場上也會遇到很多困難,移民之前未必可以想像得到。」
專業人士須幹體力活
事實上,在加拿大,香港取得的專業資格未必會獲得承認,須經過資歷認證或重新考試,過往在香港累積的經驗也未必能有發揮的機會,職業晉升機會也比不上香港,一些香港專業人士移民後要轉行做體力工作,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有些人未必能夠接受這樣的轉變。另外,加拿大的生活樸素而平淡,也會有些人不能適應這樣的生活。
馮國林慨嘆,近一段時期,有些港人刻意地美化了移民,以為離開了香港前往歐美國家,就會有更好的環境。但實際並非如此。一些人因政見而移民,但移民之後才發覺,到了其他國家,首先要解決的反而是生存的問題,政見反而變得不重要。
馮國林續說,加拿大是社保相對健全的國家,移居該國,仍會遇到重重的阻滯和困難,要解決很多實際的生活問題。若是移居到對新移民的接受程度較底的國家,遇到的阻力會更大,尤其是歐美國家目前失業率高,新移民生存下來的成本很高,也很不容易。
馮國林以過來人的身份呼籲港青,移民是一件人生的大事,影響深遠,必須深思熟慮。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財力不同,適應能力不同,別人可以做的事,自己也未必就合適。如果只是因為政見,或朋輩關係考慮移民,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確實須考慮清楚。

子女讀書愉快 自己犧牲值得
馮國林移居加拿大,主要是希望為子女創造快樂童年。縱使須放棄原有的工作,從頭開始,從低做起,他相信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對我來說,為小朋友犧牲是值得的」。
馮國林很認同加國的教育,當地公立教育質素有保障,小班教學,沒有沉重的功課壓力,小朋友生活得很愉快。但他也指出,凡事有利就有弊,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小朋友的競爭力問題,「視乎你追求的是甚麼,如果想要望子成龍,名成利
就,那就會感到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