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銘:中醫的平衡哲學.症狀減輕未為好

中醫的本源是天地宇宙的運行模式,整個大自然都是中醫的實驗室。如此龐大的規模,還有甚麼病是中醫學不能囊括其中的?就以新冠肺炎為例,病人的症狀減輕就代表好轉嗎?其實有時候未必的。

一位便秘患者,假設他的內在原因是中氣不足,大便根本沒有能力自己推動下來。此時若診斷準確,調一調補中氣就好了;老人家則可能要慢一點。但若換一個角度,診斷有誤,用藥瀉一瀉他,雖有一時之快,但他身體內在則更虛弱了,對老人家、長期病患者而言,有時甚至是要人命的。

病人有肩痛,治療的方法上,若果用藥、針灸,將氣血不斷催谷到肩膊上,暫時能量較充足、凝聚,一時之間,肩痛也會減輕。但這樣的治療,進一步將身體推向一個不平衡的狀態,療效多半不持久,可能兩三天、一周後就「打回原形」。這也解釋了為甚麼很多人去按摩、推拿,大多都只是一段短時間的放鬆。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穩定的療效?答案還是要回歸到平衡。唯有天秤趨向平衡了,身體才不容易東歪西倒。

那麼除了讓醫師把脈外,怎樣知道自己身體趨向平衡?其實可以從不同層次觀察身體狀況:第一,天變而我不變,天氣變化劇烈,但我變化不大、無甚不適,也就是能夠適應下來;第二,心變而身不變,心情起伏大,但是身體暫時無甚不適。至於去到氣血五臟的層次,還是要交給醫師診斷了。

蔡梓銘:香港註冊中醫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