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青藝術團:重溫知青情懷 追逐藝術夢想

「知識青年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1968年起,內地城市的大批知識青年投身到「上山下鄉」的運動中,「知青」成為了獨有的時代標籤。52 年後,極具凝聚力的居港知青籌組的香港知青藝術團,以歌寄情,重溫往日峥嶸歲月和難忘的經歷。

投身「上山下鄉」運動

「『知青』和共和國一起成長,是共和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印記、是永遠難忘的記憶。」談起「上山下鄉」運動,香港知青藝術團主席羅鈞、副主席伍世揚有講不完的故事。當年一群17、18歲的廣州市中學生走出校園,遠離家鄉,奔赴海南邊疆從事生產建設。艱苦的磨練令思想意識得到提升,知青為祖國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後,數十萬名知青移居香港,雖互不相識卻憑藉著相同的奮鬥精神,一起推動香港的繁榮發展。2006年,一次海南農墾的回訪活動拉近了居港知青的距離,藉此寶貴機會,羅鈞、伍世揚參與發起組織了香港一個大型的知青聯誼組織,並催生了香港知青藝術團。

當年的知青文藝骨幹再聚首,寄情歌舞、緬懷歷史、再現芳華。2007年,以「攜手共樂」為宗旨的香港知青藝術團宣佈成立,次年正式在港註冊。

藝術團聘請專業聲樂、舞蹈老師指導,租借尖沙咀的場地定期開展歌詠、舞蹈、器樂訓練。現時已有200多名居港知青積極參與,約50名骨幹成員更是隨叫隨到,給藝術團增添一份活力。

以音樂為紐帶 回首青春歲月

08年5月4日,香港知青首場大型演出在文化中心音樂廳隆重舉行,當年恰逢「上山下鄉」運動40週年,300多名知青縱情高歌,頌唱逝去的青春年華。略帶滄桑的歌聲中,知青們彷彿走入時光隧道,重返火紅的年代。

香港知青藝術團團長潘玉英對當日的表演仍記憶猶新,當被《龍週》記者問及第一次表演是否緊張時,潘玉英笑著掩住面部,用微顫的聲音說:「怎麼能不緊張?」站在表演舞台上,知青們唱出的不僅是那些魂牽夢繞的旋律,還有與共和國同命運共坎坷的心聲。

隨著歌唱表演日趨成熟,香港知青藝術團在香港揚名,經常參與香港和內地的各種文藝演出和比賽。在成立的13年間,香港知青藝術團足跡已遍佈全港十八區,不僅組織籌辦紀念音樂會,更參與到特區政府成立週年紀念的多次演出中去。

「以吃苦為基礎,以追求為魅力。」昔日的知青現已鬢髮染銀,皺紋爬上額頭,但熱情卻不減當年,他們把美好的人生追求寄情藝術,更將不朽的知青精神傳播給每一位香港市民。

熱心社會公益 音樂快車送愛心

「紮根香港,服務社會。」由中華白求恩慈善總會主辦、香港知青藝術團協辦並參與演出的「白求恩愛心音樂快車」,定期「開往」公立醫院、護老院及福利機構舉行慈善慰問演出,為院友及前線醫護人員送去歡樂和喜悅,帶來溫暖和關愛。

身兼中華白求恩慈善總會副會長的羅鈞表示,「愛心音樂快車」透過愛的旋律,呼喚人文關懷,進一步弘揚「白求恩精神」和國際人道主義精神。香港知青藝術團冀歌聲能為院友帶來快樂和信心,為社會公益作出貢獻。

▲團友經常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