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專家周伯展的內地「點亮光明」之旅

位處彌敦道的旺角中心,如同一座「直立式醫院」,分佈著不同專科診所,匯集逾 300 位醫生。眼科醫生周伯展的診所也在這裡。

《龍週》記者如約到訪,周伯展從抽屜裡翻出一個牛皮紙袋,裡面倒出來幾張舊照。

其中一張照片攝於西藏,周伯展正為一位個頭矮小、患有白內障的十歲男孩檢查眼睛。小男孩一進來,周伯展牽住他的手,「手掌很粗糙,指甲縫全是黑垢」,他脫口而出:你多久沒洗澡了?「問完我就後悔了,因為我們知道那個年代,西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世、結婚、離世。」

手術驚險突停電 護士幫忙趕飛蟲

1986年,周伯展參加醫學交流團赴廣州開會。其時白內障在內地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約有700多萬人因此失明。 1988年,內地每百萬人中實施白內障手術的個案僅83宗。反觀香港,白內障早已不足為懼,透過手術就能一勞永逸幫助病人復明。

兩地境況強烈對比,令周伯展動了惻隱之心。1997年,他獲邀參與「視覺第一中國行動」,赴內地為白內障患者進行手術,從此他的慈善之旅再未停下腳步。「這其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是醫生,救死扶傷是責任,義不容辭。」

醫療隊深入內地多個偏遠地區,「有公路的就乘車去,有鐵路的就搭火車去,沒有路的例如內蒙古,就騎馬去。」周伯展還記得,當初第一台手術是在北京近郊的順義,當地醫院設備簡陋,「感覺是香港80年代以前在用的。」手術室內連冷氣也沒有,窗戶大開,昆蟲隨之飛進來,需護士停下手裡的工作去幫忙驅趕。

「還有更驚險的」,手術做到一半,突然眼前一黑,停電了。手術儀器都需要插電,顯微鏡斷電後什麼也看不到。而周伯展手持的手術儀器還在病人眼睛裡,「我在想怎麼辦呢,那幾分鐘我整個人就定在那裡,不敢拿出來,怕破壞到一些組織。」至今回想起來,周伯展仍心有餘悸。

「視覺第一中國行動」在1997至2007年期間,共做了超過420萬宗白內障手術。世界衛生組織將這稱之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型、最成功的「掃盲」運動。

005
▲周伯展在西藏為一名患有白內障的小男孩檢查眼睛
006
▲小男孩被推上手術台,進行白內障手術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視覺第一中國行動」進行到最後一年時,周伯展粗略估計,全國大約還有超過500萬人患白內障而雙目失明,「我發現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減法,每年做完一些手術後,還會有新的患者。」醫療隊短暫停留後離開,當地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周伯展聯想到老子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便著手開始一個新的項目「亮晶工程」,透過培訓當地醫生來延續治療,以及捐贈價值逾百萬元的儀器給不同地區醫院。迄今「亮晶工程」共建立33個亮晶點,培訓了150名醫生。

改革開放後,內地醫學水平穩步提升,周伯展將專注點重新放回香港,創立睛彩慈善基金,填補政府福利政策未覆蓋區域,關注易被忽略的社會邊緣群體。

2014年起,慈善基金為院舍的長者、智障人士提供上門眼科篩查,夜晚又會到深水埗街頭擺攤,為露宿者作檢查。累計檢查人數超過5000人,為26名白內障病人做了手術。同時,慈善基金亦捐贈逾120萬各類物資予院舍、醫院等組織。

004
▲周伯展(右一)為一位婆婆進行白內障手術後,婆婆重見光明

貨櫃車改裝為手術室「照亮」海外

身兼亞洲防盲基金會副會長的周伯展透露,基金會將貨櫃車改裝為可移動的手術室,內部檢查室、休息室等一應俱全,「這些車的好處在於,可以直接開到患者家門口為他們做手術。」

這一運作模式現已成熟,早在2018年踏出國門為柬埔寨超過6000名白內障患者做了手術。周伯展說,海外行動還將繼續,下一步將到老撾、肯尼亞、吉布提等國家。

008
▲「亮晶工程」在甘肅省白銀市成立「亮晶點」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