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本港慈善機構「兩地一心」(U-Hearts)長期到內地窮困地區建校、助學,並組織香港青少年學生前往內地交流。過去15年,該會在內地一共興建了115間學校,資助3000多名學生。
05年成立 義工來自各專業領域
「兩地一心」會址位於九龍灣,於05年成立。該會執委會主席黃茵茵告訴《龍週》,「兩地一心」作為慈善機構,特色是沒有政府資源,不講宗教,不談政治,所有經費由義工籌募,並且專款專用,所有的善款都用於捐贈者指定的項目。而義工皆來自社會各專業領域,對工作要求嚴謹,熱心服務社會。
黃茵茵原是一名教師,後來經營家族生意。 2000年,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參與了一項籌款助學活動,前往貴州參加受助學校的落成剪綵儀式。豈料眼前見的情景令她震驚:當地的中小學校,看上去更像是養牛、養豬的茅草屋,甚至不能遮風擋雨,當地小朋友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
這個親身經歷,讓黃茵茵有了一個心願,希望能為這些貧窮地區的小朋友們做些事。從那次貴州行以後,黃茵茵就沒有停下來,一直在香港社會積極籌款,捐資幫助貴州省貧困地區建學校。
到了2004年,黃茵茵舉辦了一次兩地學生的交流活動,組織香港的青少年學生前往貴州省的貧困地區,與當地學生交流,體驗當地的生活。這個交流團的名稱就叫「兩地一心」。
首次交流活動結束後,黃茵茵以「兩地一心」注冊成立了慈善機構,建校助學,舉辦交流團。「『兩心一心』這個名稱,我們覺得很好,香港與內地,大家都是中國人,大家的心都是一樣的。之後我們再舉辦其他地區的交流團,也是一樣,雖然是不同地區或不同文化,但大家的心都一樣。」她說。

逾七成受助學生考入重點大學
「兩地一心」成立以來,在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雲南和甘肅省都有籌資建校、助學和交流活動。15年來,該會共組織了十次交流團,每團100名學生,六天五夜的行程,其中兩晚要住在當地學生家中或學校裏,體驗當地生活,促進兩地學生的交流。交流團結束後,回港還要舉行分享會,以及為期三個月的成長培訓課程。
談及助學,黃茵茵說,「兩地一心」有十分嚴謹的程序,先由當地學校推薦貧困的學生,再由申請的學生填寫表格,查明資料屬實後,「兩地一心」會安排義工探訪每位貧困學童,做家訪。受助學生平均每年的助學金,過去是1200元,現時已逐步增加至1700元,每名學生受助三年,直至完成中學學業。目前他們的受助學生中,七八成考入全國重點大學。
展望未來,建校、助學和交流仍然是「兩地一心」的重點,而交流活動將擴展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他們正籌備前往緬甸、泰國的交流團,為學生打開新的天地。

疫情期間 服務本地清貧學生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令「兩地一心」減少了到內地的交流活動,但該會並沒有停止社會服務,在疫情期間轉做本地的清貧學生家庭服務,包括捐口罩,探訪基層家庭小朋友等。
「兩地一心」留意到,部分清貧家庭的小學生沒有電腦,於是在近幾個月送出了250多部電腦。除此之外,他們也贈送物資給有需要的長者,協助老人家度過疫情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