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藥房仔做起 80後創業為藥房正名

近年提起藥房,你有咩印象?水貨?自由行?賣貴野?不知何時藥房彷彿只與遊客生意掛勾,讓人忘了其實這行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從藥物到日常生活品,皆可在店中尋到。

80後魏戎鈞(Eddie)自小在藥房打滾,由學徒到做老闆開藥房連鎖店,他說有一份使命感:「想改革傳統藥房形象,做好榜樣,帶好風氣!」

中五畢業入行 街坊藥房見識專業

Eddie中五畢業那年,正值03年沙士時期,百業蕭條,一工難求,惟藥房生意仍然興旺,加上有親戚從事藥劑工作,他遂經介紹到觀塘一間傳統藥房工作,「那時我的想法好簡單,一來幫到人,二來做到60歲都仲可以做,咪當學嘢囉!」 Eddie憶述入行經過時說。

豈料一家貌似普通的街坊藥房,卻讓他如步入「少林寺」般眼界大開,「一間藥房可以有過萬種貨品,你要去熟習;又會接到醫院藥單,造口袋、尿袋有幾多款式,腎病病人可以飲咩奶水…原來統統有學問,好專業化。」
在「少林寺」工作一段日子,練就一身武藝,Eddie便想往外闖,他其後轉到遊客區藥房工作,卻令他咋舌:「一支藥油,在屋邨最貴賣38元,遊客區卻賣到98元。」

兩種截然不同的藥房模式,幫助他累積了對藥行的了解,也掌握到生意營運的技巧。2008年,他與朋友合資開藥房,自己做老闆。

藥房形象轉負面 反思長遠發展

受惠於自由行,Eddie的藥房生意愈做愈大,高峰時期更擁有25間分店。那些年,走到旺角,幾乎每條街都會見到他們的藥房。

隨著愈來愈多人加入市場謀取利潤,藥房的負面標籤也愈來愈多,Eddie開始反思:「明明藥房業原本是一門幫人的專業,為什麼會變得咁差?」

由於理念不合,他毅然退股離場,直到2018年又與人合資創辦「Wecare唯家」。這次他有一個更堅定的想法:全面提升傳統藥房的管理、規模、形象。

「就如店名般,我們重視家庭,期望服務全港的家庭,關心大家的健康,所以我們除了產品,還會建立健康平台,發放健康資訊,例如早前與醫療機構合作直播講解心腦血管資訊等,希望能一步步建立顧客對我們的信任。」

難忘疫情口罩荒開啟網購平台

Eddie的藥房主攻社區,目前5間分店皆進駐了屋邨商場,最新分店位於樂富。今年初突發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他來說可謂是一大挑戰。

「初期我們都找不到口罩,全世界都無貨,有的都要先付訂金再收貨,但成功收到的貨不足5%,成本價卻不停跳升,本來50元一盒的口罩升到120元,我們要不停聯絡供應商,又要做品質監控,同事都做到有日無夜,有些人會覺得這是賺錢機會,但我做屋邨生意,品質、價格把關稍不慎,會好影響形象。」他說。

三月,Eddie開始啟動直播網購平台,線上線下互相結合,成功推動客流量。他解釋,「透過直播可以將銷售理念有溫度地傳遞出去,尤其可讓更多人認識醫療訊息,關顧健康,我希望將藥房更多的新面貌帶給大家。」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