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歲的蛋撻王創辦人莊任明,在上世紀60年代只是寂寂無名的麵包西餅學徒。如今他已是赫赫有名的飲食界鉅子,分店開到成行成市,全憑一股無比的毅力和拼搏精神。
無心之下從事麵包西餅行業
「我爸爸是開冰室的,所以我10歲就開始接觸飲食業。」莊任明在位於觀塘的辦公室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笑言,由於忙於幫爸爸手,他在小學4年級讀成績最好的A班,到6年級時卻要讀成績最差的
C班。
不過,莊任明沒有子承父業,他踏足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亦不是從事餐飲行業,而是在觀塘鴻圖道的工廠做洋娃娃頭髮加工。他憶述,當年旺季時做到無停手,淡起上來可以完全無工開,手停口停,於是想找一份長遠的職業,結果選擇了做麵包西餅。
「當時做麵包西餅是新興行業,懂得這門技能的人不多,因此工資比較高。」可以說,莊任明最初入行純粹是為了兩餐溫飽,沒太多想法。莊任明初期入行沒有跟師傅,後來他覺得自己技術不夠好,於是向行內無人不識的周礎師傅拜師學藝。他說:「做周礎徒弟出名辛苦,因為他管的鋪頭一定旺,而且他非常嚴格。但在這麼多徒弟當中他最喜歡我,因為我做錯了懂得改善和有心去研究。」
成為正式師傅後,莊任明非常勤勞,長期打兩份工,儲了一筆錢,1984年在觀塘開了第一間食店。但原來他做老闆的背後是因為一次受傷。「當時我老闆的新店開趕開張,我幫他搬一部機器,結果扭傷了腰。」醫護人員千叮萬囑他不要再操勞用力,否則會殘廢,意味著他不能再做麵包師傅。
座右銘:要解決問題,不要被問題解決
可是打工和做老闆是兩回事,尤其莊任明初時對做生意和商業管理一竅不通,開業半年就虧損5萬多元,當時是一層樓的價錢。「做老闆好辛苦,這是我人生最難過的經歷。」他說。
莊任明唯有重操故業,自己做師傅、伙記、管理,一手包辦,將事業慢慢重新建立起來。1993年,他決定開餅店,取名「蛋撻王」,意思就是要做到最好。「我們要將自己踢入死角,走向不歸路,才會發奮。」莊任明說,一個人到了最困難的時候就會強大起來,他的座右銘就是「要解決問題,不要被問題解決。」
時至今日,蛋撻王取得了全港唯一「Q嘜」認證的蛋撻,生意也蒸蒸日上,幾個月前剛剛在灣仔開了分店,加上大兒子願意接手管理,令莊任明倍感安慰。現時莊任明在公司主要負責產品開發和管理產品質素,發揮他擅於的控制材料混合和分量配搭的專長,為大家做出更美味的食品。

研製出384層酥皮蛋撻
莊任明在幾十年的整餅生涯中,一直追求精益求精。他做學徒時學做的酥皮蛋撻是128層,做老闆後做到256層,後來再炮製出384層,前後經歷了超過20年演變。
莊任明認為,蛋撻是眾多西餅中最難做的,需要付出很多心思和耐性。他形容自己是超級有耐性的人,所以平日喜歡耕種,享受農作物慢慢成長的過程。他家旁邊就有一塊地,種過白菜、油麥菜、番茄等。但隨著年紀漸大,莊任明現在已比較少親自耕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