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欣:探尋芬蘭教育的奇跡(二)

承接上次探討芬蘭教育的成功之道,今次會繼續在制度上延續相關討論,找出芬蘭教育制度上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在到訪芬蘭期間,不難發現當地的學童普遍對學習抱有熱誠;談到上學,沒有抗拒,只有一臉憧憬和一副燦爛笑容。不少人會將之歸功於芬蘭人對活動教學的善用,但我的疑問卻是,他們到底如何令教師在十分有限的課時,和極少量習作的限制下,仍然能夠確保學生達到預期高標準的教學成果呢?高質素的師資培訓可能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80年代,芬蘭就開始推動師資改革,並以所有中小學老師持有碩士學位為目標;直至近十年,碩士資格已經成為芬蘭中小學教師的必要學歷,在中小學師資要求上傲視全球。時至今日,芬蘭的中小學老師同時具備良好的教學及研究能力,造就出高質量、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以致當遇到不同的學生組成,例如資優生及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等情況時,老師亦有足夠的知識及理論基礎調整教學內容及方式,確保不會有學童因進度問題而失去學習興趣,並能夠在常規學習中發展出正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不得不提的是,教師在芬蘭是一個極受敬仰的專業,備受尊重的程度甚至比本港的律師、醫生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早年國家政策的帶動下,學業最優秀的人才會被鼓勵繼續進修,並以成為老師,作育英才為目標。而同一時間,教育部門亦為學校及教師提供足夠的支援(包括資源及系統上),並賦予他們極大的自主性;在教師專業良好的事業發展前景下,更多優秀人才願意投身教育事業,令當地的教育系統得以在數十年間長足發展。

而談及芬蘭教育模式的成功之處,這裏亦不得不提及他們的「職學雙軌教育」模式,即「學術」及「職業培訓」兩個導向並行的雙軌升學制度。在芬蘭,經過9年的基礎教育(即小學及初中)後,學生可選擇修讀分別為期3年的 「大學入學資格考試」課程或「職業培訓資歷」課程。選擇前者的學生在完成課程後,當然可以進入大學繼續向學術或研究發展;選擇後者的,亦能夠到 「職業技術大學」繼續進修,進一步研習實用性的專業技能(如飛機工程)。當中更重要的是,兩類大學均各自提供碩士課程,以供學生繼續進修,而兩個系統的學生在修讀高中或學士學位課程期間,亦能夠按自身的能力和意願,中途轉換至另一個系統,因為兩個進修途徑的學歷資格是互認的。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加上靈活的升學途徑,學生自然能夠走出多元出路;在本港 「一試定生死」的教育制度下,芬蘭的經驗是否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呢?實在值得當局深入探討。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