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社企 「活髮社」 位於佐敦一幢商廈內。店裏看似與尋常的髮廊無異,卻多了幾分古樸氣息,以珠簾隔出一方角落,擺有三張洗頭床。另一邊是幾部焗髮機,和一排形似中藥櫃放養髮用品。
店內安靜,僅有單調的風筒與花灑聲。細細留意還可發覺,原來鏡子不是獨立一塊塊,而是合拼成牆面。
「這是為了方便員工一眼關七。」 活髮社創辦人鄭毅敏(Amy)解釋鏡面的用處,員工均為聽障人士,僅有一位健全員工輔助。
助聽障人士走出就業障礙
談到活髮社的緣起,原來跟創辦人Amy的成長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在30歲那年,Amy陪女兒進行一項聽力測試時,意外地發現自己患有嚴重弱聽,需佩戴助聽耳機。這時她才恍然大悟,為何小時候別人能聽到的細微聲音,她總是聽不到。
由一個正常世界逐漸走向了無聲世界,Amy開始學習手語並留在機構做義工,才發覺社會對聽障人士接納程度頗高,與自己所想的備受歧視相反, 「當你讓他們知道你有聽力障礙後,他們會遷就你。」 「當你正視障礙,障礙就消失了。」Amy的心結也由此打開,並在做義工的經歷中認識到聽障人士就業困難,於是決心開社企。
在社企籌備階段,團隊僅有6人,並無經驗,別人也無法理解是什麼是社企。2011年,他們被一間美容院聘請,由零開始。Amy回憶那段時間的艱辛仍有些眼濕,為了推廣,他們早晨5時便起床,去參加一些組織的早餐商會,一步步踏實前行,不足半年已積累了約500位客人。

從最初6人擴展至35人
正當一切似乎都往好的方向發展時,又是一個猝不及防的轉折:美容院決定賣盤。他們兩年來的努力功虧一簣。有客人介紹他們到中環一間高級髮廊洗頭,閒時也可繼續做他們的養髮護髮工作。 Amy說,那時 「有路就行」,沒有多餘選項,但始終都懷着 「有日東山再起」的願望。很快,熟客緊隨而至,再介紹朋友, 「我們做了一個月就不用幫忙洗頭了,不到半年我們人手已不夠用。」待積累足夠的經驗後,Amy決定辭去工作開辦活髮社。
由2016年發展至今,活髮社已由佐敦的第一間逐漸再開拓至銅鑼灣、觀塘及太子共四間分店,員工也由最初的6人擴展到35人。

冀為弱勢群體帶來借鑒
在Amy看來,聽障人士只是欠缺一個適合他們的工作機會,他們不單有能力,而且「缺憾也可以變成優勢。」以活髮社為例,聽障員工對工作非常專注,並會細心留意客人的肢體動作, 「透過鏡子一個眼神便可知道客人的需要。」
目前,活髮社主要提供養髮護髮服務。Amy認為,聽障人士成功就業的實踐也可以為其他弱勢群體帶來借鑒,於是她創辦了 「良心配對」平台,幫助如兒童之家的孤兒等群體。
「良心配對」的logo是兩隻交握的手,一隻紅色,一隻彩色。紅色代表有能力的顧客,而彩色是不同弱勢群體。Amy希望兩隻手可以緊握,實現 「良心消費、弱勢就業」。這也是她一貫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