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會出現嚴重的對立和撕裂。紛爭持續,街頭上的衝突亦愈演愈烈,整個社會都被不安的氣氛所籠罩,情況比起2014年 「佔中」時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在議會內發酵的政治爭拗,沒有因為立法會休會而平息,反而蔓延到社區。這段時間,不時在社交平台上見到一些地區工作者在社區上工作時,受到不同立場人士的阻撓及辱罵。而我在過去數星期落區接觸街坊時,亦有遇過一些人一見面就是泄忿式的粗言辱罵;為免造成混亂影響街坊,我和團隊亦只好離開暫避。有人對時局不滿,覺得沒有出口發泄,我當然理解,但假如我們放棄溝通,事事訴諸情緒,迷信謾罵,又是否真的有助於解決當前的困局呢?令人慨嘆的是,現時社會好像少了一點理性、少了一點互諒。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已經難以復見。
更令人痛心的是,過去數星期不少遊行集會後,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警民衝突。當然,絕大部分參與遊行示威的市民均以和平守法的手段表達訴求;但卻每每有少數激進人士故意衝擊警方防線,導致衝突畫面持續發生。我們當然要問,到底社會出了什麼問題,令到我們的青年人如此躁動不安;但我們同時要問,是誰在有意無意地美化 「違法達義」、 「以武制暴」等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呢?
我們不能否認,政府在今次修例工作上的確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例如在條文的解說、與議員的溝通,以至是面對質疑時的回應等,都有一定的改進的空間,就正如特首所言,政府實在責無旁貸。然而,真正令到社會走上今天撕裂困局的,卻不單單是政府或特首一人的責任。事實上,差不多每次有衝突發生時,直播畫面中都會見到有立法會議員在場。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部分議員可能真誠希望在示威現場疏理示威者及警方的要求,從中協調以緩和氣氛。但客觀事實告訴我們,往往當有 「能言善辯」的議員出現在前線時,就會為現場增添緊張氣氛,並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警民對峙的場面。議員對群眾有一定影響力,我們是否應該想想如何做好橋樑的角色,讓各方好好溝通,而不是火上加油呢?
在嚴重的社會撕裂下,所有人都是輸家。正如大家所見,六月至今經已發生多場衝突,甚至在一些非示威區域亦出現了暴力流血事件。好多人會問,到底如何走出今天的困局?我想,實在沒有靈丹妙藥可以確保立刻見效;但至少,政府應該及早拿出勇氣及承擔,讓各方人士能夠在沒有前設的情況下,放低立場及仇恨好好去商討,共同運用智慧,以和平手法去解決紛爭。不然,我實在害怕在現時一次比一次嚴重的衝突下,終會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傷害,甚至造成人命傷亡。
陳凱欣: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