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的地標建築星光行

星光行是尖沙咀著名的商業大廈,也是九龍半島的地標建築。大廈原名為 「九龍商業大廈」,全高19層。由愛國商人霍英東、何鴻燊、何添(恒生銀行創辦人)、關啟明、鍾明輝等人投資興建。

大廈的投資金額為3000萬港元,工程於1962年開展,因受到天星小輪騷亂和六七事件的延誤,遲至1967年才竣工,易名為 「星光行」。當時尖沙咀火車站尚未遷到紅磡,加上在1972年海底隧道通車以前,九龍市民往返中環,主要依靠渡海小輪,星光行因靠近天星小輪巴士總站與尖沙咀火車,人流異常興旺。

星光行與冷戰

霍英東在韓戰時期,因參與支持中國大陸的 「走私」活動,素為美國政府和港英殖民政府視為眼中釘。戰後霍英東大舉投資香港的房地產事業,首創 「分層出售單位」(戰前發展商只會出售整幢樓宇,不會分拆單位出售)、 「賣樓花」(即發展商在樓宇建成前預先出售單位)及編製「賣樓說明書」等現今地產商的流行做法。霍英東最初興建星光行的目的,只為出租牟利。當時星光行的其中一個租戶為中國國營機構 「中藝公司」,美國因當時延續了韓戰時期對中國的禁運政策,香港的美國領事館把星光行列入黑名單,宣布星光行的租戶不得售賣美國貨品。隨後香港電話公司更向有意租用星光行的用戶警告說: 「如果租用星光行,駁通電話可能遙遙無期」,導致不少租戶寧願放棄訂金,不再租用星光行。

此時英資的置地公司乘人之危,提出以3750萬港元收購星光行。霍英東無奈下唯有忍痛出售。1968年霍英東低價出售星光行,1970年代香港地產業復甦,樓價攀升,令他蒙受極大損失。從此霍英東為免被港英政府所封殺,亦逐步淡出本地房地產發展的業務。

246QC006_

星光行的現況

1975年市政局把過去的香港博物美術館拆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同年香港博物館租用星光行作為展館,展覽歷史展品。直到1983年才搬往九龍公園臨時館址(即今文物探知館),到了1998年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搬到現在尖東的現址。星光行5樓於1970年8月開設惠文蠟像院,以吸引遊客前來香港觀光。不過由於租金高昂及門票昂貴,蠟像院於1977年結業。1990年代由於英資擔心前途問題,逐步撤出香港,星光行的業權也逐步落入華資商人手中。星光行商場樓高四層,地庫有意粉屋、大家樂及麥當勞等食肆;二樓至三樓為城品生活。樓上辦公室樓層則包括學海書樓、無綫電視的尖沙咀新聞中心、柬埔寨領事館及麥宜全會計師行等機構。

246QC004_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