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民 弘揚中華文化 創作逾百歷史名人畫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惜新一代年輕人厚今薄古,對中國歷史越來越缺乏認識。有見及此,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書畫院院長楊力民致力創作一百二十幅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畫像,在社會上推廣傳統文化。
現年74歲的楊力民,出生於陝西省西安,1965年畢業於西北輕工業學院。改革開放初期,他先後出任陝西旅遊局國際市場開發處的副處長、處長,成為內地最早從事旅遊事業的政府官員。

改革開放後首批旅遊官員

楊力民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憶述, 「改革開放後,許多國際政要訪問中國,常常選擇去北京、西安或桂林,國家於是最先在西安成立了旅遊局。」因緣際會之下,楊力民也成為內地最先推動文化和旅遊事業的先行者。

1993年,楊力民移居香港,後創辦麟德集團,從事文化旅遊產業,推出了多項成功的代表作。如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一條村莊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只剩下一棵紅豆樹,楊力民將其改造成 「紅豆村」,重新規劃和建設,令該村有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當地重建的一個典範。

至2010年上海世博會,楊力民又帶領公司參與中國館的設計投標,在全球2600家公司中脫穎而出,以得分第一成為上海世博會創意組組長,順利完成中國館的創意設計工作。

近年身兼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書畫院院長的楊力民逐漸將生意交與子女打理,自己集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包括透過推廣中國書法和繪畫增強港人對中華文化的信心。

176QC007_
▲楊力民為內地地方政府培訓基層幹部

助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我現在正在做一個很大的創作工程,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選了120個文化名人,包括為民族做了大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佛學家、醫學家、文化藝術家……各方面的人物。

我研究他們的人物背景、性格特徵,創作出他們的畫像。」楊力民向記者透露。

這項創作的歷史名人,跨度由周代到清代,主要是以中國水墨畫為其畫像,各有各的特點,栩栩如生,並題寫了人物的主要貢獻。如果將這些人物以及他們的歷史背景、為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都展示出來,儼然就是一部以水墨書寫的中國通史。楊力民說,透過通過展示這套中國歷史人物畫像,在香港積極弘揚中華文化。

與此同時,楊力民也在本港大專院校發起 「書品同行」活動,邀請書畫名家進入大學舉辦中國文化講座,幫助年輕人多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他說: 「我是政協委員,有這個責任,到了校園,學生歡迎得不得了!」

176QC009_
▲楊力民推動香港學生到內地交流

文化旅遊推動內地扶貧事業

楊力民的另一項興趣,是為內地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培訓幹部,包括合力規劃 「創意旅遊」、 「國學旅遊」和 「旅遊扶貧」,以傳統文化為更多地區創造發展機遇。

楊力民解釋,內地一些發展得較慢的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和自然山水的資源,但當地幹部卻未必能充分認識到文化對地區經濟發展所具有的強大作用, 「有些人認為旅遊業只是門票收入,我告訴他們,門票是最不重要的收入,文化對推動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還有更大的作用。」他身體力行,透過舉辦講座、研討會等培訓內地幹部,帶動落後地區發展文化旅遊事業。

倡推動大灣區文化

訪問中,楊力民也談及香港的定位。他慨嘆,香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功解讀到當時的香港文化:中國人要自強,民族要自強,要走到世界前列,被世界所承認。故那時候香港的影視作品是佼佼者,可歸納為兩個字 ─功夫。但到了新時代,香港未能解讀到文化強音是 「一帶一路」、大灣區、 「一國兩制」、改革開放,以致近年發展落後。

「香港的文化是移民集聚、思想共融,最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的新時代的客家文化,未來的香港和大灣區,一定要發揚這樣的客家文化,才能有世界級的文化支撐,讓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群。」他說。

176QC006_.jpg
▲楊力民的畫作 「中國夢」 將牡丹花、紫荊花、蓮花和梅花畫在一起,花好月圓,寓意中國的統一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