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春風化雨一定要待在教室?呂奭(音:色)群這位熱血老師,就憑着一股信念,堅持在工餘時間服務社區,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
「我小時候曾經是壞小孩,因為遇上一位好老師而改變,所以我立志投身教育或社工事業。」這天,《龍週》記者來到呂奭群服務的藍田景田區,邊逛邊聆聽他的故事。
投身社區 冀改變社會
千禧年,呂Sir升學時按家人意願到澳洲修讀電腦,卻一直心繫服務人群的理念,遂決意回流香港,最後如願成為一名老師,在觀塘的慕光英文書院任教逾10年。
數年前,呂Sir做義工,認識了在景田區服務的區議員張順華,加上自己一直有心服務市民,於是利用工餘時間投身社區,服務範圍涵蓋藍田匯景花園、鯉安苑、康田苑3大屋苑(統稱景田區)。
教學工作本已繁重,為何仍要擠時間出來服務社區?呂Sir坦承是受近年社會風氣影響, 「我深信教育可以改變人,幫到人發展。近年社會出現許多戾氣、紛爭,我覺得要改變這種社會氣氛,需要親自投身社區,行多一步做多一點!」
呂Sir堅信, 「改變社會」這願望聽似可笑,但只要有信念,改變並非在朝夕之間,而是點滴累積,並期望能做到薪火相傳。所以有時學生在街旁見到呂Sir的橫額,又或見到他擺街站,對他的社區工作感到好奇,他便會藉機教導學生。
他說: 「以前父母要我們讀好書貢獻社會,現在卻是讀好書去搵好工。我希望學生能明白到有意義的事有好多,例如做義工可以體驗更多,令人成長。」
搬家景田區 了解居民需要
萬事起頭難,呂奭群最初也遇到不少難題, 「起初我不太了解居民需要,因為大家都好陌生,街坊叫我幫忙,我完成件事就完結,不懂得與人進一步建立關係。」
原來老師也有不懂的事。在校園內,師生是本已存在的關係,但來到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 「無中生有」,需付出時間心思去培養。為了更了解居民的需要,他索性搬到該區,成為街坊一分子。慢慢地,他學懂了服務是 「以人為本」而非 「以事為先」。

關注優化社區設施
相比其他較基層的地區,呂奭群認同該區居民的生活問題不算太多,但地區設施卻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當中他關注的問題包括藍田公共運輸交匯處、鯉魚門道興建行人路上蓋、為藍田站至啟田邨之間爭取無障礙通道等。他逐一向記者解釋, 「運輸交匯處的噪音、衛生、空氣污染,還有行人過路時看不到車輛駛入的問題,都需要與不同政府部門協調。」
至於行人路上蓋、無障礙通道,則是便民設施,尤其是在鯉魚門道至啟田邨之間增設升降機,更是爭取了近10年的事,到去年政府終於願意研究可行性。呂奭群說: 「這是前輩們的功勞,但要等落實興建也許還要等5至7年,我也會一直堅持!」
要爭取改善或興建一項設施,牽涉不同部門、方案、工程大小,花費的時間往往不短,過程或會令人沮喪,但呂奭群卻認為, 「如果我們不持續去爭取,如何改變?今日做不到不等於永遠,要相信總有一日會做到。」
▲▼呂奭群關注藍田交通交匯處衛生問題和爭取藍田無障礙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