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成立
二十世紀初,大量內地移民因各種因素移居香港,造成九龍地區人口激增,市民對醫療需求殷切。有見及此,1907年香港華人立法局議員與東華醫院總理何啟提出在九龍油麻地興建華人醫院的建議。有賴港府撥出荒地(可能是過去華人的墓地),以及東華醫院總理和各界熱心人士的捐助,醫院得以竣工。
1911年10月,廣華醫院正式啟用。醫院在創辦之初,便與東華醫院關係密切,1911年港府頒布的《一九一一年東華醫院擴充法規》,已明確指出廣華醫院為東華醫院的一部分。廣華醫院創立後,雖然設有董事局,另選總理主持日常行政,但其重要決策,仍須獲東華醫院董事局同意;若廣華醫院財政入不敷支,東華醫院亦有義務給予支持。1914年港府本欲仿效東華醫院接收文武廟的成例,要求油麻地天后廟的收益撥歸廣華醫院所用,但因天后廟值理拒絕移交而延誤。直到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下令天后廟須由廣華醫院接管後,廣華醫院始能接收天后廟歷年存款和其後的收入,歸還東華醫院歷年借墊款項和興建新的醫療設施。

醫院的發展
廣華醫院建立初期,可收容72名住院病人,病人先在大堂登記,再到左右偏廳等候。及至1915年,廣華醫院留醫人數達100人以上。
1915年廣華醫院接納港府衛生總醫官(相當於今日的醫務衛生署署長)梅督醫生的建議,推行西法接生,聘用曾經接受西法訓練的接生員,主持留產工作,接生員的薪水由政府津貼。又於1921年11月,首次訓練護士學生,為東華三院護士訓練之始。
1922年因有匿名的女性善長捐款50,580元,廣華醫院得以開辦中藥診所,於次年啟用。為提升服務質素,1919年醫院大堂左右偏廳加建閣樓,增加病床60張;1923年港府增撥西面登打士街地段以作擴建。1929年廣華醫院增建普通病房及產房,廣華醫院顧問馮平山和李右泉,主張新建產房為市民提供免費服務,馮平山更即席認捐經費,得到全體顧問和總理的支持,由是廣華醫院成為九龍首家免費留產的醫院;1931年廣華醫院又新建肺癆病房。經擴建後,廣華醫院佔地十餘萬畝,當時院舍的分布計有正門之大堂,右為議事廳及帳房,二樓為宿舍,左為西藥貯存庫和註冊房,二樓為產房。近碧街方面,有建築物一座,用作中西門診部。近花園處,則為工人宿舍和煎藥處、倉庫等。
日佔時期日軍把香港大部分公立醫院闢作軍用醫院,九龍方面只有廣華醫院仍然為平民提供服務。不少入院者在院內病逝,死者家屬便找來醫院殮房附近的長生店代為辦理身後事,廣華街便成為當時殯葬服務的集中地。
二戰後再度有大量新移民湧入九龍,廣華醫院堅持為市民服務的原則,在九龍的醫療體系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前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便是在廣華醫院內的產房出世。1957年,港府撥出廣華街至窩打老道地段供醫院重建之用;至1965年3月,醫院的整體重建工程完成。1968年,醫院更成立全港首個深切治療部。2016年醫院開展重建工程,預計工程完成後,專科門診診症室將由現在的四十四間增至約一百間。重建後的綜合日間醫療服務中心,將提供一站式日間醫護服務,方便病人接受治療和長期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