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璇:財政預算案的醫療民生着筆

一年一度的財政預算案令市民高度關注,因為這關係到每一個市民的切身福祉,也關係到香港向前發展的腳步。

讀陳茂波司長的財政預算案,第一個想法是 「殊為不易」。國際經濟形勢跌宕,內地經濟挑戰加劇,本港經濟下行,政府財政收入大幅下降,再加上大量民生短板需要解決。無論是治標還是治本,是解決短期問題還是根治中長期矛盾,都需要從政府口袋裏掏錢。順得哥情失嫂意在所難免,因此社會有不同聲音很正常。

但今次預算案在回應民生訴求,修補民生短板上顯然是有所用心。以醫療為例,政府專門一章闡述醫療思路。整體政府經常醫療開支預算為806億元,增長百分之10.9,佔整體經常開支的百分之十八點三。去年這一數字是712億元。雖然增幅未如去年,但一些思路依然有跡可尋。預算案特別宣布預留100億元作為「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如醫管局面對突發情況時可動用,另外預留50億元,以加快更新添置醫療設備。這些都切合香港所需,顯見此份財政預算案幾個月的諮詢的確比較 「接地氣」。

預算案對醫療的關切來自多個方面,既回應並試圖解決民怨最大的流感期間看病難問題,考慮民眾最關切的就醫看病;也考慮提升香港醫療水平,引進新設備,放寬新藥使用,提升醫療水平,實現醫療科研創新;同時也考慮以三年為一週期,按人口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動逐步增加醫管局的經常撥款。雖然似乎四平八穩,但不失為務實。醫療是每一個港人關切的民生,特別是隨着生活質量改善,醫療科技進步,人的壽命增長,人們對自身的健康愈加關注,對生命質量愈加追求。與此同時隨着老年化進程加劇,對醫療康復的需求必然大增。織好公立醫療機構這個廣大普通市民所依賴的基本保障網,是任何一屆有責任的政府都不可忽視的。特別是這些年醫療 「欠債」很多,醫療資源、特別是醫務人員短缺並非一時三刻才出現,除了流感期間 「看病難」,平日市民看病輪候時間也不短。若要等到問題出現、特別是滔滔民怨出現才開始解決,往往會令政府手足無措,影響政府有效施政。因此,政府前瞻性的眼光和行動很重要。

財政預算案是一年一度的本港 「家庭開支計劃」,希望一蹴而就解決所有問題不現實。但治標的同時必然需要有治本的思路,「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問題需要一步步解決,而不是不斷積累,導致積重難返。民眾需要更多的獲得感而不是無力感。這,其實是市民對政府的基本要求。

高佩璇:全國政協委員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