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遺忘的過去 深水埗公立醫局

位於深水埗的公立醫局,2009年被特區政府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醫局的建築是英國殖民地建築風格與二十世紀早期現代建築理念結合的重要實例。
1894年鼠疫事件以前,西方醫療人員普遍認為空氣不流通是造成傳染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香港早期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特別注意營造寬的室內回廊和大型的窗戶,使陽光能直射入室內。醫局的設計便是保留了這種特點。建築物樓高兩層,為混凝土鋼筋結構,二樓頂部書有 「深水埔公立醫局」 七字,可見二戰前深水埗寫作 「深水埔」 ,深水埗的醫局街也是因為公立醫局而命名。

公立醫局的歷史

這幢建築物的背後,其實隱藏了一段較少人知道的歷史,不少坊間的史書,對醫局的歷史亦不甚了了。公立醫局全名為 「華人公立醫局」,是二戰以前規模僅次於東華三院的華人慈善醫療機構。該慈善組織在華民政務司A. W. Brewin鼓勵下,由華人富商馮華川、劉鑄伯、何甘棠等於1904年成立,最初目的為協助政府處理街上棄屍問題。首間醫局設於港島西營盤。隨後在港府的支援下,醫局除提供種痘、出生登記及發放死亡證等服務外,亦負責移送屍體到殮房、供應棺木及安排葬禮等事務。早期醫局由東華醫院的主席和潔淨局(市政局前身)的兩位非官守華人成員組成,每間分局都有一名擁有西方醫學資格的華人醫生駐守。直到1908年,港府將醫局直接置於自身控制之下,由華民政務司(即今民政事務局局長)擔任管理委員會的當然主席。醫局並負責管理港島的贊育醫院,直到1934年才交回政府直接管理。各醫局的經費主要由華人廟宇和地方人士捐助,政府的資助非常有限。據政府的資料顯示,單在1914年,共有1,243具屍體(包括夭折嬰兒)被送到公立醫局處理。1934年港島區共有5間,九龍則有4間,各均設有停屍間,方便運送屍體到公眾殮房,並為貧困者提供施棺服務。

207QC002_
▲何甘棠

深水埗公立醫局的興廢

二十世紀初以後,大量內地移民移到九龍居住,深水埗人口不斷增加,醫療設施不足。深水埗公立醫局最初設於深水埗天后廟旁,設備簡陋。1934年由深水埗富商黃耀東籌款興建新局。總計1935年深水埗公立醫局共為13,877人提供防疫注射,接收了270名被遺棄嬰兒屍體,診治新症個案達35,436宗。1945年香港重光後,不少醫局總理的位置出缺,港府或把各醫局收回接辦(如中區公立醫局),或交與地區街坊福利會管理(如深水埗公立醫局)。戰後深水埗公立醫局繼續為居民提供門診服務。1972年政府推行美沙酮戒毒計劃,醫局的配藥室改為美沙酮治療中心。 2002年醫局進行翻新工程,設備日趨完善,為戒毒者提供一站式的診治服務。現醫局已易名為 「深水埗美沙酮診所」,改由香港醫療輔助隊管理,為居民繼續提供服務。

207QC005_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