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一般統稱為三高。雖然不少上了年紀的朋友,都對這似乎見怪不怪,但其實在臨床上,吃上一輩子三高藥的大有人在。雖然這些藥物有助控制三高,但因為是藥,長久服用也必然帶有引起副作用的風險。中醫在這環境中,又能建何奇功,助患者脫離這窘境?
我想起自己以前的一位女病人。她二十多歲,北方人,本來體形相當壯實,並可力舉兩包大米而毫不氣喘,也絕少患病。但她卻因 「三高」,而進行了縮胃手術。相信當中多少也帶着對美的追求。總之手術下來,胃口減了,體重也減去大半,「三高」也沒了!但來診時卻是極為怕冷,平日亦感氣喘等等。
從這病案,我們或可思考,三高未必是人體健康的 「金標準」。因此可以相信存在着某些人群,吃了三高藥也只是權宜之計,當中的癥結並未被解開。用中醫中藥應對三高的難點,在於三高根本是西醫的產物,也絕對並非按傳統中醫思維來認識人體的一種標準。同業中有人說三高是瘀血阻滯,痰濁濕氣在內;也有人說全是由於五臟六腑的 「虛」所致。其實我倒認為得這只是眾執一辭,誰也沒有把中醫的思維用上。
中醫的 「金標準」根本不在三高,而在望聞問切之上。其中能提供給業界最客觀標準的,唯有 「脈象」。但脈象的標準在何?容我下回再作分曉。
蔡梓銘:香港中醫學會理事兼慈善基金會秘書長、世界中醫聯合會生殖醫學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