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唔舒服 可以好大件事

本版主持:腳離人的心臟最遠,是我們養生健康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其實,臨床醫生早期發現疾病,就離不開腳上的各種表現,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可以省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可就要小心了!

(一)大腳趾突然變「胖」:警惕痛風1617QC001_如果這種症狀突然發作, 一段時間後又好轉,很可能是痛風。痛風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50%以上發生在第一蹠趾關節(大腳趾),在以後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該部位。

(二)趾甲發黃:當心真菌感染1617QC002_真菌感染引起的甲癬可能出現大腳趾甲厚重、發黃,並可波及全部的腳趾甲甚至手指甲,發出難聞的氣味, 顏色變深。

(三)腳發麻:查查血糖
神經系統對高血糖很敏感,過高的血糖使神經系統代謝異常,導致神經纖維腫脹、變性,引起周圍神經病變,出現腳痛、腳麻等症狀。其中,疼痛多為燒灼痛,麻木感好像穿着襪子的感覺。

(四)腳底發冷:查甲狀腺
許多下肢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也會導致腳發冷。此外,甲狀腺是調節新陳代謝和體溫的器官,出現甲狀腺功能減低時會導致肢體末端感覺冷。40歲以上女性若有長期腳冷現象,可能是甲狀腺功能不足所致。

(五)腳跟疼:可能是足踝病1617QC003_
足跟痛多由骨刺、運動勞損等造成,也與常穿薄底鞋、高跟鞋、鬆糕鞋、雪地靴等有關。是足踝病的一種表現。我們每天都要走路,足踝承受的壓力是自身重量的幾倍。如果不能及早發現和處理足踝問題,可能會對身體其他部位( 如膝關節、髖關節、腰椎、頸椎等)帶來損傷。

可見,腳部的「顏值」和感受,反映了全身的健康狀況。以下幾個養護好腳的小妙招,也有利於全身健康。

一 腳部保暖防胃痛
中醫認為 「寒從足下生,病從寒中來」。雙腳離心臟遠,血流量小,腳面的溫度比身上低,一旦受涼、寒凝,就會影響氣血的運行。血液循環差,不但皮膚受損,還會出現胃痛、腰腿痛、痛經等病症,這就是 「養樹護根,養人護腳」的道理所在。

建議注意腳部保暖,避免腳部被冷風直吹,下雨時最好穿雨鞋。即便是夏天,老年人也應盡量穿雙薄點的棉襪或透氣性好的絲襪,在皮膚和鞋之間建成一道 「屏障」,避免腳部受涼。

二 着啱鞋護脊椎
不合適的涼鞋、人字拖、高跟鞋等會導致腳變形,從而對人體的內臟功能產生刺激。比如大拇指因穿鞋不當受擠壓,可能會影響人體的頭部功能;大拇指內側畸形還可能會傷害脊椎、影響人體的甲狀腺功能等。

建議平時多穿柔軟、舒適、透氣性好的運動鞋、軟底鞋。女性平時應選擇不同高度的高跟鞋,以免腳踝同一處經常受到擠壓;最好選擇鞋頭較寬和後跟高度不超過5厘米的高跟鞋,以免大腳趾夾在狹小的空間裏出現拇外翻(大腳趾根部形成的骨骼凸起)。

三 調整姿勢緩解足踝問題
「低頭族」每工作45分鐘就要站起來休息10分鐘,伸個懶腰,做做頸部被動後仰,都能緩解因姿勢不良導致的足踝問題,如:雙手抱頭,頭部後仰的同時手往前用力,保持幾秒鐘,10個一組,每天5組。

良好的坐姿是坐在椅子的1/3處,挺胸,腰背肌用力。

此外,調整身體姿態也能保護足踝。推薦採用「貼牆站訓練」:頭部、臀部、腳後跟3點貼牆(能做到肩胛骨5點貼牆更好),眼睛平視前方,肩膀和手臂放鬆,對着鏡子看肩膀是否水平。
每天從幾分鐘開始練習,逐漸增加至20~30分鐘,堅持做下去,讓大腦找回正確的 「平衡姿勢」。最好光腳站,也可以穿低跟平底鞋或者厚襪子。

另外,幾個 「足療方」可幫你改善症狀:腿腳怕涼,經常抽筋的人,可以把花椒、乾薑、肉桂、八角,加2000~3000毫升水熬成湯藥後,晾涼至40℃泡腳,這樣可以溫陽通絡,散寒止痛,此湯藥可反覆加熱使用;有腳部紅腫、熱痛、甲溝炎等症狀的人,可以用金銀花、菊花、綠茶、黃連、黃芩、黃柏熬成湯藥泡腳,以便清熱解毒,消腫燥濕;有腳汗、腳臭的人,可以試試用淘米水加食鹽,或用高粱、薏仁熬成米湯泡腳。

1617QC005_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