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瑜:是什麼阻止年輕人讓座

關愛座並非長者專屬,對象還包括孕婦、幼兒和殘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如果說年輕人對長者有 「世代之爭」,嫌隙難平,那麼讓座予孕婦、幼兒和殘障人士的意願和頻次又如何呢?

我帶着三歲的小朋友在香港搭乘公共交通的時候,大多沒有人讓座,讓座者年齡至少30歲以上,可能他們多數也有小朋友,從而較有同理心。一河之隔的深圳有着全中國最好的讓座風氣。記得我懷孕五個月時,有一次在深圳搭地鐵,因為怕麻煩別人,所以特意站在遠離座位的地方,當時車廂比較擁擠,對面一位二十出頭的男生打量我半天後問道: 「你是不是孕婦」。我點頭,然後他迅速找到另一位坐着的年輕人,請他讓位,而對方亦欣然起身,這件事情,我感動至今。

讓座是一種典型的利他行為,生物學家Robert Trivers認為,一個有機體幫助其他個體,是因為它期待得到回報性的幫助。如果他的期待和回報平衡被打破,是否會抑制利他行為呢?雖然引起利他行為的因素非常複雜,但是社會機遇、資源分配是否公平等在今天已成為重要的社會情境因素。

香港上天的房價、遙不可及的公屋、狹窄的發展空間,令年輕人向上流動之路難於登天。雖然這並不是讓座的直接回報,但事關對社會的信心和心態。相比之下,誰更容易做出親社會的利他行為?答案不言而喻。

文瑜: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