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的全球化地標 重慶大廈

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的重慶大廈,可說是香港「全球化」的地標。大廈擁有很多廉價賓館、商店、食肆、外匯兌換店及其他服務行業。大廈內的約4,000個住客中,主要是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尤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裔人士,以及來自不同非洲國家的人士最多。由於該大廈龍蛇混雜,治安欠佳,令不少香港人對此望而卻步,香港中文大學的人類學教授Gordon Mathews稱該大廈為「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重慶大廈的歷史

重慶大廈前身為 「重慶市場」,日佔時期曾改名為 「中興市場」,至1959年改建為商住混合的 「重慶大廈」,並於1961年落成。大廈由5幢17層連體式樓宇組成。大廈落成之初,是當時尖沙咀少見的高樓大廈。早期大廈的底層有一個帶扶手電梯的商場和一間夜總會,還有一些高級珠寶店。隨後因重慶大廈的建築質素未如理想,加上設計不佳,其中的三座建築和五幢獨立大樓都是各自為政,人們必須返回到地下,才能轉換電梯去另一幢樓,形成保安漏洞。大廈業權又非常分散,業主無法團結起來,合力改善大廈管理與維修事務,造成大廈的居住環境每況愈下。

027QC015_
▲尖沙咀彌敦道重慶大廈,昔日叫做「重慶市場」(1953年)

早在19世紀末,尖沙咀已經是南亞裔人士聚居的地區。大廈落成之初,已有南亞裔人士遷入經營商店;1960年代末越戰打得如火如荼,香港成為美軍指定的休整及度假地。重慶大廈因地處鬧市,便成為妓女的聚腳點。到了1970年代,逐漸變為西方嬉皮士和背包客的勝地,也因此帶來毒品販賣等問題。大廈內不少單位也被闢作廉價賓館,造成治安問題。1980年代以後,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逐漸使中國成為生產廉價產品的 「世界工廠」,吸引了不少第三世界國家商人經香港進入內地採購商品,他們的資本有限,重慶大廈便成為他們在香港的立足點,加上外國人進入香港的限制異常寬鬆,香港的工資水平遠較第三世界國家為高,吸引了大量政治及經濟 「難民」來港尋求庇護,使重慶大廈的外國人口不斷增加。同時香港工資水平高企,大廈內的商戶要壓低經營成本,經常僱用非本地居民處理店務,衍生出嚴重的非法勞工問題。到了回歸後,內地自由行的措施也使重慶大廈多了一群內地年輕旅客。

華人眼中的異域 外籍人士眼中步向幸福的中途站

由於重慶大廈的中外雜處的特殊性,使它成為中外媒體的渲染對象。1994年香港導演王家衛以重慶大廈為背景,拍攝一部名為《重慶森林》的電影,加強了大廈的黑暗象徵,也提高了國際知名度,也成為不少訪港旅行的觀光點。近年來隨着大廈業主立案法團的努力,大廈的環境已有重大的改善。對本地華人來說,由於種族膚色的觀點問題,重慶大廈在他們眼中是鬧市中的異域;對離鄉別井的南亞人和非洲人來說,重慶大廈是他們賺取更多財富,脫離貧窮,步向幸福的中途站。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