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不知道怎樣判斷自己是 「寒底」、 「熱底」?這問題挺耐人尋味的,筆者在大學任教,也從來沒有在教科書上看到這樣的體質區分方式!換句話說: 「中醫上是沒有寒底熱底的!」
大家可能會很驚訝,那這說法是怎麼來的?這是過去香港或者嶺南地區的民間說法,由來已久,是身體的大概區分方法。的確中醫重視體質的區分,可是寒底熱底的說法,實際上不太符合中醫的理論思想。
首先,所謂 「底子」,就好像是這個人的根本,像是形容這個人一出生就有的身體狀況,這就好像是星座、生肖、血型那樣,決定了你的命運一般。可是中醫的寒熱並非如此,身體的寒熱體質是可以改變的,並非一成不變。
健康的人應該是平和的體質,寒底熱底的說法好像所有人必須要二分,不是寒就是熱,這並不正確。而且就算從身體寒熱的屬性而言,人體內同時寒熱並存,才是更常見的真實狀況,例如肺熱脾寒,胃熱腸寒,肝熱腎寒,甚至肺之中同時又寒又熱……這些都是十分常見的。
為什麼有寒底熱底之分?大概與商業推動有密切關係。例如說你是熱底之人,那你就適合喝涼茶、吃清熱的保健品;說你是寒底就適合去補身,吃人參北芪鹿茸。商業因素促使這種說法得以廣為流傳,其實也是一種廣告策略吧。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中醫師,中醫經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