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海濱學校 百年啟蒙

香港開埠初期,地方教育主要由傳統私塾教育所支撐。十九世紀末,殖民政府改變政策,開始資助中文學校,但這些被資助學校只限於市區。鄉村地區的基礎教育,主要仍然由私塾及熱心人士所承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港英政府才願意投入更多資源,發展市區以外地區的基礎教育事業。鯉魚門海濱學校的興廢,正是近代香港教育發展的縮影。

私塾時代的艱苦經營
鯉魚門村是香港開埠後發展起來的客家村落。早期港英政府在香港大興土木,帶動了九龍地區打石業的發展,不少客家聚居於鯉魚門,以採石務農為業,其後定居於此。但因鯉魚門遠離市區,村民收入有限,村中子弟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1920年石商曾林安及葉華勝創立私塾,原為家族子女提供基礎教育。後來開放給村內適齡兒童就讀,村民稱該校為「啟蒙」學校。據啟蒙學校的校友兼海濱學校前校監羅群先生憶述:早期鯉魚門村以客家人以主,因此老師以客家話授課,課本選用三字經、四書五經、唐詩、朱子格言等傳統儒家典籍,入學時要跪拜孔子。一位老師同時兼教4班,他們也包辦村內紅白二事。學生須自備書桌椅子上課,寒假時則把椅桌搬回家中,習字簿亦是自製。上課時間由早上七時到九時, 午課為下午二時到五時。

077QC001_
▲海濱學校舊照

學海無涯海濱為始
到了1936年,私塾按照香港教育則例(1931)註冊,官方名稱為「Lee Yu Mun School」(鯉魚門學校),學生人數約有 20名。日本佔領香港期間,不少村民逃回內地,學校暫時停辦。日本投降後,村民回歸故里,村中適學兒童漸增。由於私塾校舍遭到破壞。村民曾福、葉恩籌等人籌款租用一所平房(今海傍道中39號海皇園林酒家),創立「鯉魚門海濱學校」,學校命名寓意為「學海無涯,海濱為始」,授課語言改為廣州話,學生人數為20名。1949年,海濱學校由私校轉為政府資助小學,學生人數為29名,每名學生每月學費為3元及堂費5元。戰後出現內地難民逃港潮,內地親國民黨的難民建立嶺南新村,使鯉魚門的人口不斷增加,再加上其他移民的遷入,使當地的人口達到接近2萬人,小學學額也出現短缺情況。

077qc006_.jpg

077QC005_
▲前海濱學校的籃球場,主校舍已改建成賽馬會創意館

從擴校到殺校
1950年村中父老成立建校委員會籌建新校舍,並獲港府資助建築費用。新校舍於 1953年落成,學校只開辦小一至小四班別,學童完成小四後可轉到茶果嶺的四山公立學校完成小學課程。最後1970年代初,為海濱學校的全盛時期,當時上下午校共有12班,學生人數達500名。到了1970年代後期,觀塘、油塘鄰近工業區的發展,使不少年輕的鯉魚門村村民因工作關係,遷到外區居住,使村內的人口減少,再加上1994年以後,嶺南新村的逐步遷拆,學生的人數再度下降,學校班數縮減至4班。受1999年回歸後實施內地移民來港政策影響,村內及鄰區新移民家庭及學生人數驟增,學校班數回復到正常的6班。可是由於學童的不斷減少,加上教育局實行「殺校」政策,海濱學校亦於2008年8月底正式停辦。2010年初,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獲批學校原址營辦權,轉化為一所教育、文化、藝術資源中心,在館內舉行各種文教活動,冀望達到推廣本土傳統文化之目標。

077QC009_
▲創意館內的活動室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