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魔鬼山 炮台的故事

1841年英軍登陸港島,開展對香港的實際統治。英國人佔領香港的目的,一方面為建立對華貿易據點,擴展英國在華的商務活動;另一方面為把香港建成英軍的軍事據點,保衛英國在中國的經濟權益。因此在英國殖民管治下,香港殘留了不少殖民地時代的軍事遺跡。鯉魚門的魔鬼山炮台,是九龍其中一個較為人所忽略的軍事遺址。

〔修築背景〕

魔鬼山炮台的修建,展現了二十世紀初英國人保衛香港的軍事策略。英軍重視保護維多利亞港的安全,當時英國以俄國(日俄戰爭以前)及日本(日俄戰爭以後)為假想敵,認為若敵軍入侵香港,最大可能是以戰艦轟炸港口防衛設施,再派兵登岸佔領,因此在海港東西海峽兩岸,設立炮台防備敵人艦隊入侵海港,魔鬼山炮台便是在這種策略下修築起來。1898年英人租借新界後,英國開始修建魔鬼山炮台。

077QC004_
▲魔鬼山炮台鳥瞰

〔戰時要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擔心德國海軍入侵香港,下令英軍增加鯉魚門地區的防衛,因此前述的不少戰壕及部分防禦工事,應該是在這個時期完成。到了1930年代,隨.空軍的發展,單純以地面炮台扼守海峽的做法已變得落後起來,欠缺制空權保護的炮台更容易成為敵方轟炸機的活靶子。英軍評定若日本軍隊進攻香港時,極有可能從深圳方面向新界推進,因此把防務重點放在醉酒灣防線上,未有再加強魔鬼山炮台的防務。在日軍進攻香港前夕,駐港英軍數量不足,英軍指揮部已對魔鬼山炮台的防禦功能不敢寄予厚望。日軍進犯九龍半島時,砵典乍炮台已沒有安置大炮,哥賦炮台只剩下六吋大炮一門。1941年12月13日,守軍將炮台設施破壞後撤回香港島。棱堡則因受到日本飛機的轟炸,導致部分護牆及頂部被毀,守軍亦放棄棱堡撤回港島。

〔戰後荒廢〕

二戰後英軍在香港縮減防務,也未有重修魔鬼山炮台。戰後砵典乍炮台被鄰近居民闢作墳地。由於魔鬼山炮台及碉堡遺址長期無人管理,有不少地方被人破壞及非法改建,已變得面目全非。觀塘區議會在2007年為遺跡進行了改善工程,加建通道及用鐵絲網圍起部分損壞的地方。直到今天,鯉魚門村由於逐漸成為本地人士的郊遊勝地,魔鬼山也成為不少攝影發燒友和行山人士的必到之處。

077QC001_
▲炮台內部遺跡

炮台的結構

現存的魔鬼山炮台共分為三個部分:

1.砵典乍炮台(1902年開始運作)

位於魔鬼山南麓較低地帶,共有兩個炮位,配有兩門9.2吋火炮,炮位下有彈藥庫、軍械庫、營房和指揮室,旁有地面瞭望指揮台及防衛棱堡。

2.歌賦炮台(1903年完成)

炮台位於砵典乍炮台所在山麓之上,同樣擁有兩個炮位,置有兩門六吋火炮,後來英軍把砵典乍炮台的一門9.2吋火炮移置於此。

3.棱堡

位於魔鬼山山頂,為一不規則的堡壘,依山石建造,護牆用三合土與鋼筋建成,牆上有槍眼供守軍射擊之用,部分頂部設有三合土上蓋,中間有通道連接護牆。堡內有避彈遮蔽所四座。東角與西角各設機槍堡一座,西南角出口與山下有戰壕連接,盡頭處另設有一機槍堡。東南方另有一個出口,與堡外的機槍堡連接。

077QC003_
▲歌賦炮台炮床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