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進補 緊記三宜

秋季是滋補養生的好時節,不過秋季長達3個月,每個時段的天氣、環境與人體生理都不一樣,進補的方式與內容也應隨機微調。中醫師表示,秋季進補有「三宜」,只要遵循「三宜」進補,就一定會事半功倍。

初秋:調理脾胃
初秋宜調理脾胃功能,力爭將炎夏留下的倦怠乏力、胃口不佳等症狀盡快消除,為之後的進補打好基礎。所以初秋階段應防止驟用補品,因為這易導致難以消化吸收,從而引發腹瀉等疾病。相反,初秋應遵循益氣養陰、氣陰雙補、防止燥邪入侵的原則。
食補應以潤肺生津、易消化的食品為主,如奶製品、魚、瘦肉、禽蛋、豆類、新鮮蔬菜、蓮藕,輔以蘿蔔、番茄、銀耳、梨、柿子等。其中,蓮藕為上品,生食能涼血散淤,熟食能補心益腎,男女老幼皆宜。食法很多,簡單的有炒藕絲、炸藕夾等。

中秋:滋陰潤肺
隨着秋意漸濃,空氣會日漸乾燥,這對肺的侵害也漸趨嚴重。故進入中秋後,應當滋陰潤肺。食物有芝麻、百合、梨、木耳、蜂蜜、蘿蔔、甘蔗、菱角及大部分蔬菜。牛肉、鴿肉等也可適當開禁。不過,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除非陽虛體質者,還是要盡量少吃。
菱角在中秋時節要特別推薦,它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具有健脾養胃、補腎養血之功。將菱角和瘦肉或牛肉共煮,味道既鮮美,又能緩解神經痛、頭痛、關節痛和腰腿痛等症。也可用菱角200克,紅棗10克,花生30克,加入紅糖適量,做成「大補湯」,適宜體虛老人、脾胃虛寒的產婦、貧血以及氣管炎患者。

晚秋:墊底冬補
晚秋進補有兩大意義:一是深化秋補,二是為冬補打基礎。此時,人體精氣開始收藏,進食補養之品易吸收儲存,有助於增強體質,故可適度增加葷食量,如雞肉、牛肉、豬肝和魚肉等。
素食中菊花值得推薦。簡單的用法有菊花茶、菊花酒、菊花粥;稍複雜一點的有菊花肉絲、雞絲、豬肝湯等。此外,從為冬補墊底的角度看,中藥芡實為最佳選擇。它具有滋養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多種功能。做法也可不拘一格,如將之與瘦肉或牛肉共煮,或芡實60克,紅棗10克,花生30克,加紅糖適量燉湯。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