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將歷史帶進生活

本版主持: 有云:「知今古之故,其澤五世十世」,道出了學習歷史對當今的重要性。然而隨着社會趨向重商、重科技,歷史、中史等漸被標籤為沉悶又不實用的學科。歷史是否真的如此無聊呢?
一個名為「知史」的新媒體群,近年卻悄悄在香港冒起,告訴大眾,歷史其實可以好有趣!

愛歷史的後生仔女
「知史」是一個於2015年在Facebook創建的社群,其後開始發展網站、Instagram、微信等新媒體,以豐富的圖文形式向大眾介紹中華文化歷史。
別以為與「史」有關,創辦人必是一些風骨儒雅的老學者,「知史」的團隊其實只是幾位愛歷史的80、90後後生仔女!
畢業於浸大中國研究歷史系的鄧穎丰,是「知史」創辦人之一。他向記者分享組成「知史」的原因,原來是源於好奇。
他說: 「我自小對歷史好有興趣,引發生活上有許多疑問,例如中文寫作為什麼以句號作結?中秋為什麼食月餅?古時候有冰嗎?有冷飲嗎?後來我發現我們現今的生活文化,其實與歷史有莫大關連。和兩位同事閒聊時, 發覺原來大家都有這些好奇,但香港坊間卻很少這類生活歷史型網站。」

20170906p8-image2.jpg
(左起)「知史」成員:蔡永昌、高子龍、鄧穎丰

吸引台灣、東南亞讀者
三人成行,抱着讓大眾「知道歷史」的心態, 「知史」誕生。
營運新媒體雖然方便,但也需要大量時間及技術配合。因此成立初期團隊成員也遇上不少難題,例如缺乏圖片設計、電腦技術等,幸好他們靠着自學、分工合作、彼此互補,才能日益成熟。
而最大功臣,當然是他們精心篩選、認真查考的內容,將歷史連結生活的題材,打破沉悶框框,吸引了大批捧場客。
「我們不是課本上學的帝王史,而是以生活文化史為主,例如農曆七月講鬼、講十八層地獄,還有婚嫁系列、古代顏色知識等,這些學校無教但和生活息息相關,都吸引好多讀者閱讀和探討。」鄧穎丰說。
現時, 「知史」臉書的讚好數逾18萬,除了香港讀者,令人驚喜的是連台灣、東南亞地區都有支持者,透過留言互動交流,分享各自有興趣的題材,了解讀者喜惡。最近他們更獲台灣出版社招徠,合作於九月出書,進一步推廣歷史。
不單止受讀者歡迎,鄧穎丰等人任職的公司對「知史」的建立也予以支持,甚至連同事也被吸引,同是中國研究歷史系出身的高子龍和中大中文系畢業的蔡永昌,便於中期被吸納加入團隊,分別負責分析史實及潤飾文字的工作,為「知史」注入更多動力。

20170906p8-image3
為了豐富及資料的準確性,知史會翻查很多歷史文獻

望愉快學習中史
對於特首林鄭月娥在政綱提出把初中中史成為獨立必修科,這群愛歷史的年輕人期望學科能加入新元素,讓學生能更愉快學習。
高子龍說: 「我希望可以做到課堂延伸,譬如加入文化史,令學生對生活與歷史的關係產生疑問,吸引他們在課外時也翻找資料,達至持續學習。」
對於本港有部分年輕人抗拒認識歷史,蔡永昌也有一番見解: 「他們可能覺得歷史太遙遠,以致產生古今分割對立的觀感,但其實歷史不是局限教科書上,古與今是共識共融的存在,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聯繫。」
「知天、知地; 知古、知今;知人、知己。知史」,是一位讀者贈予「知史」的題詞,團隊期望未來「知史」能更多元發展,透過不同社交媒體平台為大眾提供更多鑑古知今的機會,他們亦期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擴充現時的六人班子。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