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委員會 放眼內地 做大香港食品業




食品委員會 放眼內地 做大香港食品業

本版主持:雞蛋仔、奶茶、菠蘿包等本港特色美食,不僅深受港人歡迎,也獲遊客青睞。一直至力推動業界發展的香港食品委員會會長洪克協相信,本港美食在內地大有市場,業界發展不能只局限於香港這彈丸之地,應放眼全國13億人口,才能做大做強。

P8.jpg

創會目標 為行業發聲

「說起來已有30多年了。因為食品行業很大,政府想有一個對口機構,於是由廠商會和中華總商會牽頭成立了食品委員會。」洪克協在位於荔枝角的辦公室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娓娓道出該會成立的一段歷史背景。

洪克協憶述,民以食為先,飲食與民生息息相關,食品業涉及多個範疇,包括餐飲、零售、製造等,業界和政府都希望有一個集中的渠道,促進彼此溝通,所以食品委員會於1984年成立時,最初的使命是為業界發聲,近年的工作重點才落在推動行業發展。

「除了發聲,更重要的是令行業更蓬勃。」洪克協表示,宣傳推廣在這方面擔當了重要角色。近年食品委員會舉辦過黃大仙繽紛美食墟,還有在花墟公園舉行的國際美食巡禮等展銷活動,展示各地美食,從糧油食品到參茸海味,有機果菜到鮮活海產,包羅萬有,每一次都大受歡迎。

洪克協認為,本地食品業要應對最大的挑戰是品牌保護和食品安全。因為關乎民生,社會對食品安全特別敏感,而網上流言很容易對食品品牌造成衝擊,故委員會認為舉辦食品展覽有助加強大眾對品牌的認識,「現在本港有50至100年歷史的食品品牌大約有100個,一旦出了什麼食品安全謠言,形象可以在一日內就沒有了。」

內地人對香港食品有信心

洪克協認為,本港食品業未來的發展能否壯大,關鍵在於能否打進內地市場。「如果只看著700萬香港人口來發展,很難,但如果能看到隔了一條河那13億人,這就大有發展。」

洪克協指出,過去20年,能進入內地市場的主要是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貨物卻少之又少。如今食品零售已打入內地市場,他希望接下來食品製造也能做到。「這是我們的機遇,食品製造是我們香港的優勢,內地人對香港製造很接受。」

他表示,內地人對內地食品失去信心,是因為太多負面新聞,形象不好,所以在國際上也發展不起來。「如果能夠創造好一個條件,香港和中央更緊密地去商量,其實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中國的食品供應中心。」

一項調查指,近20年本港的健康產品店舖多了15倍,很多內地人來港旅遊會購買健康產品。洪克協說,內地東北地區有很多未受污染的食材可製成健康產品,如果在內地製造,會有聲譽問題,但同樣的產品由香港製造,便會提升消費者的信心。食品委員會正在做一系列研究,希望將這件事辦好。

期望香港有二次工業

香港特色小吃多不勝數,在洪克協眼中,這些本土美食能帶動年輕人北上創業,尤其以現在的經濟環境,從事銀行、高科技等行業,都不如以往吃香,在香港做第二次工業化,相信會是不錯的出路,但這需要政府給予支援配套。

「以賣雞蛋仔為例,事前要花很多功夫才能開舖做生意,這不利於年輕人創業,但如果政府能讓年輕人在香港有機會試驗做街頭小食,取得經驗後再進軍內地,便能增加他們北上的意欲。」

洪克協說,香港街頭美食很有特色,可以推動,但礙於在街邊賣熟食受法例限制而欠生存空間,現在的美食車算是一個變通方法,發展方向是對的,只是慢了點。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