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嶺 與香港早期採石業

茶果嶺

與香港早期採石業

由興至衰,至再展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礦業逐漸式微。隨著生產技術改良,由使用火藥到用炸藥作爆破,取代人手開採,都節省了不少人力。同時,水泥的廣泛應用,亦直接間接衝擊打石業。 然而,在茶果嶺附近一帶的船廠和機械廠等工業卻蓬勃地發展,對人手需求大,加上內地難民湧來,都在山邊搭建木屋棲身,令茶果嶺村帶來了一時的繁榮。

P7.jpg

經過多年採石和開採高嶺土,原本海拔四百九十七英呎(151公呎)的山丘,只剩下一半。從海港觀望茶果嶺,雖然似舊似茶粿形狀,但轉到山上下望,卻見山體差不多被挖空。油庫於一九九一年遷到青衣的新油庫。茜草灣都已變成大型私人屋苑,「四山」之中現在只有茶果嶺和鯉魚門保留石礦場遺跡和村落的足跡。現在,在茶果嶺村仍可見到不少石砌建築,還有街上的老店和冰室,富有懷舊的味道。往日海旁停泊眾多躉船,而貨倉、木廠、船廠等所在地,如今大都經已荒廢。而茶果嶺道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填海後而成。該道從觀塘工業區起,沿著海旁一直延伸至油塘,將茶果嶺村與東九龍另一條古老村落「鯉魚門三家村」聯繫起來。

今天香港,經濟以商業及金融主導,然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百業待興之時,香港經濟發展百花齊放,產業多元化,當中採石業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橫跨多個香港歷史時刻。近年政府為礦場重新規劃,發展成住宅用地,而隨著「東九龍海濱長廊」等工程陸續展開,區內將有一番新景觀,為這地區帶來新的發展。

107QC001_.jpg

▲戰後,茜草灣發展成為油庫,天后廟便於1948年遷至現在茶果嶺的位置。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后誕前後,茶果嶺鄉民聯誼會都會組織活動賀誕

茶果嶺的歷史建築

天后廟

一九四七年,亞細亞火油公司(蜆殼的子公司)在北角的油庫受戰爭破壞,獲港府批准在茶果嶺另撥土地給村民重建廟宇,並於一九四八年建成。天后廟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是香港少數全使用麻石興建、且香港現存最大的石砌廟宇,廟內除了供奉主神天后外,偏殿亦有三尊並排的神像,分別為魯班、孔子和李準。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前後,村內都會組織活動賀誕,例如神功戲表演、眾花炮會和巡遊表演等,令茶果嶺道非常熱鬧。

羅氏大屋

早期在茶果嶺定居的客家人,主要以鄧、羅、曾、黃和邱的姓氏為主。其時,羅寬在二十世紀初出任村中代表,負責管理村務,位列「四山頭人」之一。羅寬家族於一九OO年左右興建位於茶果嶺大街的羅氏大屋,是村內現存最古老的民居。其兩層高的大屋都是以花崗石砌成,有百多年歷史,現時為三級歷史建築。其下層在二戰後用作塑膠工廠。六十年代,羅氏後人分租予外來租客,在高峰時期居住二百多人。

107QC002_.jpg

羅寬家族於一九OO年左右興建位於茶果嶺大街的羅氏大屋,是村內現存最古老的民居

四山公立學校

同時,政府在廟旁撥地興建四山公立學校,於一九五二年開學。隨著茶果嶺對外交通日漸改善,村民開始遷出或到市區求學,致使入學人數逐年減少,至一九九三年完成歷史任務,現改作其他康樂用途。

107QC004_.jpg

茶果嶺石屋木屋

107QC005_.jpg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