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花園大廈重建 住戶喜憂參半



觀塘花園大廈重建 住戶喜憂參半

「雖然我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對這棟樓很有感情,但是如果搬到臨近的地方,入住環境有所改善,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家住觀塘花園大廈的羅女士說。

已經年過70歲的羅女士,在這棟樓落成後就已經搬到這裏,現在和做的士司機的兒子一起住在花園大廈的喜鵲樓。當她得知房屋協會(房協)將啟動花園大廈重建計劃時,她表示支持。

P4-5.jpg

將啟動重建 分五步走

花園大廈位於觀塘牛頭角道,鄰近港鐵牛頭角站,是房協興建的一個公共屋苑,亦是觀塘第一個公屋屋邨。經過數次重建,花園大廈現在由喜鵲樓、孔雀樓、畫眉樓、燕子樓、百靈樓五幢大廈組成,提供逾2300個單位。

房協早前宣布花園大廈重建計劃。根據當局的構思,房協會先改劃附近一個臨時遊樂場及垃圾收集站用地,興建能提供約400個單位的大廈,作畫眉樓與燕子樓的租戶安置之用,可容納約1100人。據估計,用作安置用途的大廈最快明年動工興建,清拆花園大廈時間表則暫未落實,需要視乎建屋情況而定。

觀塘區議員金堅指出,興建新大廈的計劃將分為如下五個階段:首先由政府建議將位於定安街的安置大廈項目交由房協作重建之用,之後由城市規劃委員會收到更改的土地用途,即將原來臨時遊樂場更改為興建公屋屋邨;接著,要進行公眾諮詢;此後,將由行政會議討論向地政署申請方案的地價,最後再落實興建。目前該方案正處於第一階段。

住戶盼重建 享受更好退休生活

羅女士住在花園大廈喜鵲樓的6樓的一間房子內,她在樓下散步與記者講起她與花園大廈的故事。上個世紀50年代,港英政府決定發展觀塘,工廠陸續在沿海新填地開業。由於交通不便,政府為此特別撥出一幅土地予房協作興建工人宿舍,興建花園大廈後,才由該區工廠的僱主「提名」其僱員入住。

羅女士就是在那個時候和自己的丈夫一起搬入到了花園大廈。隨著觀塘工業區的發展,花園大廈也從一棟樓慢慢發展成一片樓,而這裏的住戶也換了一批又一批。

現在的觀塘與之前的工業區已經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羅女士也看著觀塘由原來的工業廠房區變成了綜合區域,有越來越多的銀行、商業機構和文創基地在這裏落地。羅女士感覺到花園大廈與周圍的建築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她的家已經因為年久失修出現了一些問題,包括房間的裂縫和漏水。而這些問題都是需要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所以她希望可以盡早搬到入住環境更好一點的地方。

記者走訪了準備安置花園大廈居民的安定街,這裏與花園大廈僅有一條馬路之隔。根據房協公布的重建出租屋邨發展規劃,新的大廈將是一幢高29層的住宅樓宇。為了保持住戶的居住品質,該大廈的最低三層將不做出租屋用,而是將興建長者鄰舍中心、零售設施、休憩用地。

雖然重建計劃將有效地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但還是有住在這裏的居民表示不太願意搬離自己現在居住的地方。走在花園大廈裏,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住戶對這裏有感情並非沒有原因。首先,這裏租金很便宜,與外面動輒一套要一萬元以上租金的出租屋不同,這裏的房租一個月只要1000港元到2000港元。

居民年紀偏大 搬家有困難

其次,這裏公共設施配套完善,樓下交通方便,走到牛頭角港鐵站只要5分鐘不到,臨近社區茶餐廳、便利店、診所一應俱全;此外,鄰里之間的感情也很好,在樓下花園可以看到不同的街坊相約一起散步寒暄,住戶在這裏已經共融共生。

金堅告訴記者,雖然大部分住戶表示支持重建計劃,但因為花園大廈的住戶以長者為主,有些長者因為年紀較大,表示搬遷十分困難。梁女士一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梁女士的丈夫因為身體原因在兩年前開始洗腎,梁女士年紀也大了,每天給丈夫買菜、做飯、洗衣服照顧他而把時間填得滿滿當當。當得知要搬遷的消息後,她表示,搬遷對她來說很困難,「平時我一個人照顧他都自顧不暇了,我們兩個70多歲的老人家,根本沒有辦法搬家。」

除了長者搬遷困難以外,很多居民還擔心自己住的地方會不會比原來更小。因為花園大廈是在幾十年前修建的,雖然每間房屋的面積不大,但是都有自己的陽台,有住戶擔心搬去新的公屋,住的地方反而比原來更小,則是「得不償失」。

不僅如此,由於花園大廈的重建計劃的「戰線」拉得很長,最晚重建的孔雀樓、百靈樓和畫眉樓在2033年才可以興建完成。有居民擔心這樣長時間的重建工程,周圍不可避免地會有噪音和垃圾污染,對他們平日的生活造成影響。

有百靈樓的住戶給金堅寫信表示,他的父母已經70多歲了,老一輩一直渴望能住上新樓而默默的等待,他相信大多花圖大廈住戶都年過半百,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住上重建後的花園的大廈了。

住戶還在信件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在初步重建方案下,會先拆喜鵲樓及燕子樓,百靈樓在喜鵲樓的對面,位置十分近,他們擔憂政府能如何確保在拆卸喜鵲樓時所導致的噪音、空氣污染和封路問題不會影響到百靈樓住戶的生活?在喜鵲樓拆卸時所引起的強大震動下,接近60年樓齡的百靈樓在樓宇結構上是否仍能負荷?

羅女士
雖然我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對這棟樓很有感情,但是如果搬到臨近的地方,入住環境有所改善,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梁女士
平時我一個人照顧他都自顧不暇了,我們兩個70多歲的老人家,根本沒有辦法搬家。

區議員:房協應做好整體規劃

對於種種疑問,金堅作為花園大廈重建計劃的推動者和與當地居民的直接溝通者,她表示自己十分理解住戶的難處和對這裏的感情,但她同時也認為這對住戶整體改善生活還是有好處的。她希望房協和政府在重建的大廈時,應該多做整體規劃和充分調查,親身考慮到當地住戶的實際情況,平衡、有序地逐步安置居民。

新花園大廈應設無障礙通道

談起未來的花園大廈,金堅說:「花園大廈是建在斜坡之上,很多年老的人上樓都十分困難,每天都在經歷風吹雨淋,我希望將來房協重建的房屋可以有一個無障礙通道,這樣很多老人就可以很方便地上樓了。」

同時,因為很多居民在這裏住了很多年,鄰里之間感情深厚,金堅希望房協在建設樓宇時考慮到鄰裏街坊之間走動的方便性,重建的樓宇跟現在一樣,還可以相互連通的,而非分割開的。

金堅說,重建計劃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她在與居民溝通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住戶複雜的心情。房協可能會公布很多的規劃,但是居民考慮的就只會考慮自己將要搬去的地方是什麼樣的。她希望房協和政府可以真正考慮到當地住戶的需求,給住在這裏的長者一個安定的晚年。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