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是必需品?奢侈品? 作者:懿德
樓市尺價屢屢創新高!這可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在香港,豪裝「劏房」面積越來越細,呎價屢見新高,體現了香港寸金尺土的現實,因應人口結構改變和需求而調整的房屋單位,改變了香港人生活模式,連傢具店也看準了適合香港家居的袖珍家品市場,又是另一盤的商機。
不禁感慨,香港人需要的是「居住空間」還是「生活空間」?面對房屋需求僧多粥少,但又脫離可負擔的水平,是時候重新把房屋資源重新評估和定位。首先,我們必須把公營房屋市場和私營房屋市場分開,而基本上,公營房屋應只是滿足基本居住所需,而不應在用家市場輪轉售賣,否則是背離了公屋的原意。另外,私營房屋市場方面,也要區分只設有最基本設備的住宅,以及設有豪華會所的奢侈品房屋。
房屋雖然是必需品,但又要分開自置和租賃,香港市民不一定需要擁有自置居所,可按個人財政和賺錢能力購買或租用不同大小的單位,要正確分辨需求的「喜歡」還是「必要」,並量力而為。
房屋市場受利息和政策的因素影響,一旦呈跌勢,剛上車的業主將成為「負資產」一族,屆時又有另類心理障礙的煎熬。「無殼蝸牛」有被逼遷和被加租的壓力;反而,「樓奴」背負的是巨額房債和利息,可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住得身心不開心,或死充大頭鬼,住皇宮也如被囚天牢。
懿德
港澳政經法律問題專家,評論文章刊於多份報章網媒